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

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

ID:16485208

大小:205.00 KB

页数:166页

时间:2018-08-10

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_第1页
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_第2页
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_第3页
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_第4页
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  “焚书坑儒”再议  “焚书坑儒”再议    近日有文章指出,“焚书坑儒”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弥天大谎,“焚书”实为秦始皇“课改”,只是国家进行了一场教学课本改革,收焚了“天下”所藏之“《诗》《书》、百家语”这些过时的不适用的教学课本在由此引发的探讨和热议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比较清醒的立足科学求实精神的观点和建议恰如专家所言,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前提,是对历史客观存在的尊重,不能捕风捉影;对于历史的解读,应当有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切忌哗众取宠探求历史真实,应当本着诚恳敬畏之心,一味追求历史认识的立异翻新,炒作卖弄,万万

2、不可取  秦始皇在实现统一之后第八年和第九年做的两件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焚书”和“坑儒”,折射出秦帝国的政治方向和文化原则但他不会想到,这些决策后来会成为千古议论的话题如宋人朱熹所谓“焚坑之祸”,元人张九垓所谓“焚坑之厄”,明人郑真所谓“焚坑之惨”更为著名的自然是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要商量”或引作“待商量”,中央档案馆保存的铅印件作“要商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66/166★精品文档★  一、“烟燎之毒”:中国文化的浩劫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于“焚书”事件的明确记载

3、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制曰:‘可’”《史记·李斯列传》记录李斯上书:“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又记载:“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对于秦“焚书”导致的先秦文献的破坏,很早就有人提出疑议如《通志》卷七一《校雠略》载录《秦不绝儒学论》以“臣向谓”的口气言“秦人焚书而书存”,

4、又说“诸儒穷经而经绝”论者说,先秦就有《诗》《书》亡逸情形,“皆不因秦火”;又说,“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之耳”体味其原意,在于揭示文化史进程中书籍散亡的复杂因素,但绝不是肯定“秦火”的合理所谓“秦人焚书而书存”,一者因“博士官所职”的国家典藏;二者因民间在艰险情况下的保护和传承前者又经历“项籍之罪”(刘大櫆《焚书辩》),“项羽之火”(刘师培《六经残于秦火考》,《左庵集》卷三)后者不能避免传授过程中由不同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66/166★精品文档★  场和不同视角出发对

5、早期经典的修正和扭曲  秦始皇事后回顾“焚书”事,言“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史记·秦始皇本纪》)称“焚书”对象为“天下书不中用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等实用之学的积累确实得以保存,又有学者指出兵学知识仍然在民间普及,如袁宏道《经下邳》诗所谓“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明诗综》卷六二)也有人据“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咏张良事迹诗,论“兵家言原在‘不燔’之列”(陈恭尹:《读〈秦纪〉》)尽管秦文化重视实用的风格使得许多技术层面的知识得以存留,但是以理论为主题的体现较高思辨等级的文化遗产遭遇“秦火”造成的文化劫难,是不可否

6、认的历史真实虽然“民间《诗》《书》,未必能家摧而户烧之,燔余烬遗,往往或有”(刘师培《六经残于秦火考》),我们却不能在回顾文化史时,轻易否定毁灭文明成就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罪恶  王充《论衡·书解》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后人”赵岐《孟子章句题辞》也说秦不焚诸子《文心雕龙·诸子》亦谓:“烟燎之毒,不及诸子”陈恭尹《读〈秦纪〉》有“百家杂碎,初未从火”的说法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都明确说焚书对象是包括“百家语”的也许“蠲除去之”的严厉程度,“百家语”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

7、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66/166★精品文档★不及《诗》《书》但是对于这一问题,显然还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  近来有人指出,“焚书坑儒”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弥天大谎,“焚书”实为秦始皇“课改”,秦始皇焚书只是国家进行了一场教学课本改革,收焚了“天下”所藏之“《诗》、《书》、百家语”等过时的不适用的教学课本在这一说法引起的热议中,我们已经看到比较清醒的立足科学求实精神的认识应当指出,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常识告诉我们,秦代还没有国家全面控制教育的制度,也没有定型的统一的“教学课本”所谓“课改”和“教学课本改革”,都是没有根据的,并不符合当时文化教育形式的实际我

8、们以为,探求历史真实,应当基于诚恳之心一味地追求历史认识的立异翻新,是不可取的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中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