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467676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10
《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课堂、专家讲座,能在短时间内广泛地让老师了解新政策、新课程或新教学法,但是教师要建构自我的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得到真正发展,除了参加这些培训以外,我想,还需要唤醒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不断自主学习,对教育进行改革,对教学进行改进。 尽管,湖南省龙山县第四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有令人称道的毕业会考成绩;有不甘落后、好学上进的青年教师;也有在本地小有名气的名师。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面临着种种困难:①学校孤军作战,力量单薄。学校透过自身的努力和单薄的社会关系网,力量有限,局限性大,不能全方位地
2、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②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要落实学生的医疗保险,要统计学生报刊的征订,要宣传疫苗的注射,要应付各种检查……本该由保险公司、邮政、医院进行的事务都落到了教师的头上。班额又大,留守儿童又多,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忙得一塌糊涂,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③一部分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仍然淡薄。他们把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师要走向专业化,而是认为职称已经得到,上完几节课,对得起那几个工资就行了。④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给予老师支持。学校虽然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但资源、条
3、件有限,学校还没有相应的制度鼓励教师自主发展,而使得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老师们往往只是集中在一起,没有明确的主题,以聊天的方式肤浅地谈论教学中的问题,敷衍了事,使研训活动泛泛而止。 怎样帮助老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经历的每个阶段,达到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呢?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从时间维度看,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很难有教师理想的追求,也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挖掘,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快速成长。
4、而这些,除了有领导的重视,制度、资金以及研训时间的保障外,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不失为提升教师质量,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好办法。根据我校实际,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教研组的建设是关键。 ⒈选好教研组长 一个好的领头雁,能带领一个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潜能。首先,他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有激情,有理想,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能迅速准确的判断并有自己的见解。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愿意为团队发展服务;能积极带领本组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在组内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营造积极进取的教研氛围;激发本组教师教研热
5、情,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让教师由教研活动中的听众、观众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转变为活动的主角。 ⒉营造教研组读书文化 蓬勃的朝气、旺盛的求知欲、饱满的实践意识,是提高水平、创出特色的基础。应该说,我校的教研组是有凝聚力的。每年以组为单位的“五个一”活动,以组内成员为主的“微型课题研究”,每期一次的以组为单位的工会活动,不定期的组内聚餐,都让大家感受到和谐和温暖。但这其中,似乎少了一些文化的气息。学校的“让阅读走进校园让书香润泽人生”的读书活动,虽然轰轰烈烈地启动了,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老师们过多地依赖学校的督促和检查,不查不
6、读,一查就赶,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怎样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是目前教研组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教研组长可以根据组内教师的需求,选择每期共读的一本书。读完后,以沙龙的形式代替传统式的讲座,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读书心得,聊聊读书小故事。此时,没有一个旁观者,所有人都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另外,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喜好,选读的书目也各有不同。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某本书的一个章节,根据他们各自的选择,每周轮流进行读书专题汇报。营造沟通、合作、互动、共享的教研组学习文化。这样,更能使每位教师获得认同感、成就感,从而提高教
7、师读书的积极性,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文化的支撑。 ⒊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集集体之智慧,有效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无谓消耗。每学期开学前的学习期间,就要着手进行集体备课的准备。由备课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至少利用半天时间学习课标、统揽教材。明确本学期、本年段、本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各章、各节、各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期时间长短、周课时安排,共同讨论学科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 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应当是由组织者提前把主题、内容告诉参加备课的教师,让教师围绕主题和内容,查阅资料,根据新课标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好充分
8、的准备,才能在备课时与别人进行有目的、有实效的交流,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在这里可以是对专业知识的探讨,对课堂教学的切磋,对教学方法的讨论,对作业的设计,对教学过程的反思,等等。而在下一次的讨论时,带着问题,带着实践后的思考,对前一次备课中的不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