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430366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9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陋室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室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二、教学重点1.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语句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四、教学设计(一)导入:1.古代有一位读书人。他官至三品之上,是朝中核心层领导人物。但因参与“永贞革新”,得罪了朝廷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和州(今和县)做通判。按规定,他这个京城的官儿,应住
2、在州府,可和州知事受权贵唆使,不按政策办事,却把他排斥在城南郊外临江而居。对此,他不但不埋怨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并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乃一迁。和州知事没有达到目的,心里很不平衡,便将他从城南郊外折腾到城北郊外,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心说我看你他还乐不乐?通过这次折腾,刘禹锡的住房虽然小了,不临江,但靠河,河边杨柳依依,煞是好看!他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很是满足,便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此乃二迁。和州知事见他仍很高兴,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恼羞成怒,说你不
3、是喜欢江河风景吗?今天我就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住房也只給一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这回就叫你去哭吧!谁知这个人住进小屋后,依然笑口常开,兴趣不减,触景生情,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前,以志鞭策自己。和州知事这个心怀叵测的老儿,真的没辙了!这就是这个人三迁“迁出”的至今仍为人们传诵的《陋室铭》。听完上面的故事,你猜他是谁?你觉得这个人是个怎样的人?2.介绍作者(看幻灯,学生齐读)3.解题:解释一下“铭”字?(看注解)(二)朗读课文1、检查学
4、生掌握生字情况。幻灯上打出生字,抽学生读2、学生自由读课文2分钟:读准字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韵律很美,主要是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5、学生再次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3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三)疏通文意1.小组翻译。2.师引导翻译,
5、学会直译3.抽同学翻译文章,其他同学纠正、补充。4、巩固练习(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于)(出名)(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品德高尚)(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的人)(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弹奏)(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6、孔子云:何陋之有?(说)(助词无义,表宾语前置)5、全班将练习题中划线词和答案一起读一遍。6、全班齐将课文读一遍,加深印象(四)分析文章1、读完全文,同学们对这个陋室可能有了许多理解,先看这“陋”字,我们可以组词为“简陋
6、”,文中看看有没有表现这个特点的话呢?()2、既然是一间毫不起眼的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专门写一篇铭文呢?(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节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这个主旨,是哪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这句话前面还有两句话,我请位同学读一读。(抽生读)这两句话在内容上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吗?(板书:比喻;山和水比喻陋室;仙和龙比喻德馨的人)5、看来一样东西,打上文化烙印就变得不俗了。陋室也是如此,文中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陋室不陋,分别是(板书:景色,交往,情趣)我们分别找到文中对应的语句。(
7、抽生朗读)(1)景色描写了哪些对象?(苔痕,草色)这些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绿,青),这里的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恬静雅致)作者喜不喜欢这样的景物啊?(喜欢,借此讲到两个动词:“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不喜欢不会任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不喜欢不会打开门,让帘外的青色透进屋内,室内外一体)这里的景物描写对作者的品格有没有什么表现?(安贫乐道,喜欢恬淡无争的生活)(2)第二句写交往。对比着写了鸿儒和白丁,作者对这两类人分别是什么态度?(谈笑,无往来)从“谈笑”这个词,发挥联想,你觉得作
8、者跟鸿儒们可能谈些什么?(抽学生)往来无白丁这句话中表明,作者与没什么文化的人不往来,你怎么看这种态度?(博学多才,志趣不俗)(3)第三句写生活情趣的。作者也是对比着写的。这里什么和什么对比?(素琴和丝竹,金经和案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