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7490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9
《复肾口服液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形态的影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复肾口服液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形态的影响作者:张淑萍靳国印李旺张晓丽薄爱华【摘要】目的:观察复肾口服液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的形态学影响。方法:采用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ADR)复制肾病综合征模型。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基底膜及肾小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复肾口服液能使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显著降低,肾小管管腔内的蛋白管型明显减少,肾小球淤血及上皮细胞和基底膜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明显改善。结论:复肾口服液可促进肾病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的修复及滤过膜功能的恢复,但存在着量效依赖关系。【关键词】复肾口服液;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形态学 肾
2、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由多种病理损害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明显的水肿为临床特征。复肾口服液具有温肾健脾、益气养阴,兼以活血通络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为探索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观察复肾口服液对肾病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的影响,为研究复肾口服液的疗效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进一步为临床有效治疗肾病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20±18g,共28只(由北京实验动物繁殖中心
3、提供)。 1.1.2药物复肾口服液:由黄芪、党参、破故纸、胡芦巴等12味中药组成,所用药物购自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将上述药物采用水煎醇沉法制备为每1ml药液含原生药2g的口服液,用10ml安瓿分装,加热灭菌封口备用。 1.1.3主要试剂盐酸阿霉素(adriamycin,ADR):粉针剂,每安瓿10ml,中美合资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00814。临用时用生理盐水配成2mg/ml的溶液。磺基水杨酸AR:成都化学试剂厂生产。 1.2方法 1.2.1动物分组及给药将大鼠随机分出7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将其余21只大鼠参照文献方法[1,2],给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745
4、mg/kg体重)建立大鼠肾病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7d后造模大鼠尿蛋白定量>15g/L、定性在++或以上者确定为肾病大鼠,将肾病大鼠按体重再随机分为三组,即模型组、复肾口服液大剂量治疗组(10ml/kg)和复肾口服液小剂量治疗组(5ml/kg)。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10ml/kg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日灌胃一次,连续28d。 1.2.2标本采集及处理用自制代谢笼收集大鼠造模前、造模后第7天,给药后第7、14、21、28天24h尿液,测24h尿蛋白定量(磺基水杨酸法);给药28d后断头处死动物,立即剖腹取肾脏称重,光镜标本迅速放入10%甲醇中充分固定,石蜡包埋后备检,透射电
5、镜标本用生理盐水冲洗后迅速置入4%戊二醛液中放冰箱冷藏固定备检。 1.2.3HE染色大鼠肾组织标本经常规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制成4μm石蜡切片。同时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分析。 1.2.4透射电镜标本处理4%戊二醛固定,磷酸缓冲液清洗,1%锇酸固定,磷酸缓冲液清洗,丙酮脱水,浸泡包埋,超薄切片,日立H7500透射电镜观察。 1.2.5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用(x±s)表示。 2结果 2.1各组实验大鼠24h尿蛋白定量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造模前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15g/L,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
6、05)。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定量在造模后第7天即明显增加,并呈进行性升高,最高者可达8125g/L。复肾口服液大、小剂量治疗组均可显著降低大鼠尿蛋白排出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由此可见,该方有明显的减轻蛋白尿作用。 表1各组大鼠不同时期尿蛋白定量变化(略) 2.2肾组织病理观察 2.2.1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肾脏呈红褐色,表面光滑,切面可见皮髓质界限清晰,未见皮质缺血。模型组大鼠肾脏由红褐色变为黄褐色,包膜紧张,水肿明显,肾脏系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见表2)。经给药治疗后,上述情况均明显改善,二个治疗组肾脏系数均略低于模型对照组
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差异(P<005)(见表2)。 2.2.2光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均正常,结构清晰(图1);模型组可见肾皮质灶性损伤(图2),如肾小球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胞核脱落,管腔内可见大量蛋白管型;大剂量治疗组肾小球均正常,未见肾小球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无明显变性,腔内蛋白管型明显减少(图3);小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近似,仍可见灶性肾小球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腔内可见蛋白管型(图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