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

ID:16345053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9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_第1页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_第2页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_第3页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_第4页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1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片5~10mg/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替米沙坦40mg/次,1次/d,两组疗程共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确切,血压达标速度快,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是治疗高血压较为理想的选

2、择。  关键词:高血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外周动脉疾病、动脉夹层、房颤和终末期肾病最重要的诱因,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由于本病起病隐蔽,不易察觉且长期危害巨大,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我国建国以来进行过4次大规模的高血压患病率抽样调查,4次调查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1%、7.73%、13.58%、17.65%,从历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另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6%,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2

3、]。由此不难看出,高血压对我国大众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应及时加强临床的干预。我院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确切,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所选132例病例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SBP≥140mmHg,DBP≥90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明显窦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明显肾功能损害及肝功异常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

4、组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51~78岁,平均(62.5±4.0)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6.8±2.3)年。观察组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54~75岁,平均(63.0±3.2)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6.6±2.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的患者停用其他降压药,给药前均进行心电图、肝功能、血脂等常规检查。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片5mg/次?d,每日早晨8点钟服药。服药过程中,随访1次/w,由专人测量血压1次。如2w后血压控制不佳,氨氯地平加量到10

5、mg/d,共治疗8w。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40mg/次,1次/d,如2w后血压控制不佳,先加替米沙坦到80mg/d,再观察2w,如血压仍控制不佳加再加氨氯地平到10mg/d。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压、心率的改善,同时于治疗结束后检查血压、心率、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和心电图。记录不良反应。  1.4疗效指标根据卫生部规定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高血压疗效标准[3],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DBP下降≥10mmHg,SBP下降≥30mmHg或血压恢复正常;有效:DBP下降>10mm

6、Hg或降至正常水平;无效:血压未达到以上指标或无改善或升高。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显效44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91%(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的比较观察组血压及心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均未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头晕、1例头痛,水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观察组头痛2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P>0.05)。  3讨论  

7、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①心排血量及体循环的周围血管阻力,比如阻力小动脉结构的改变、血管壁顺应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高亦使阻力增加等;②家族遗传,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有群集于某些家族的倾向,提示其有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生化异常;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肾小球入球动脉的球旁细胞可分泌肾素,后者可作用于肝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而生成血管紧张素I,然后经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ATⅡ可通过其效应受体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并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使水钠潴留,继而引

8、起血容量增加。此外,ATⅡ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上作用均可使血压升高,是参与高血压发病并使之持续的重要机制[4]。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人体很多组织如血管壁、心脏、中枢神经、肾脏及肾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