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书籍折页)

高考文言虚词(书籍折页)

ID:16308333

大小:175.5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8-09

高考文言虚词(书籍折页)_第1页
高考文言虚词(书籍折页)_第2页
高考文言虚词(书籍折页)_第3页
高考文言虚词(书籍折页)_第4页
高考文言虚词(书籍折页)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虚词(书籍折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38-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词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 1.虚词分类(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①代词:之

2、、何、其②副词:乃③连词:而、且、与、则、若④介词:因、为、于、以⑤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①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不是”。②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③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多么”。④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恐怕”,与“乎”构成反问语气。 以上双音节虚词虽在历届高考中未设题考查,但在文言阅读考查材料中时有出现。掌握它们,有助于

3、理解文意。 2.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1)语境推断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C项“乃能屈志戎旅”中的“乃”易误解为“于是”,而结合上文“幼有业尚”和下文“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可以看出,此处转折之意明显,应作“竟然”讲。 (2)词性界定-38-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4题A项①句“因载而与之俱归”中“之”用在介词“与”后作宾语是代词,而②句“以其求

4、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显然不同。 (3)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4)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

5、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词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将判断出来的意义

6、、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38-一、十八个高考文言虚词总结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

7、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

8、,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