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收集—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

材料收集—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

ID:16298416

大小:78.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9

材料收集—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_第1页
材料收集—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_第2页
材料收集—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_第3页
材料收集—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_第4页
材料收集—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_第5页
资源描述:

《材料收集—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化不是赶农民进城从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陷入落后挨打以来到现在,中国的农民就一直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中国的农业也一直戴着被改造的帽子。即便是奥运会和共和国的60华诞标志着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充分“现代化”的执政集团,农村以及农民这种因救亡和启蒙被构建起来的被改造、被教育角色估计还会在我们的意识并在国家的政策层面延续相当长的时间。这自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小农经济”和“现代化”两个核心概念的回顾,并参照近两年来关于土地改革的讨论,试图说明教育农民、改造农业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这种判断的局限性,而支撑农地私有化背后的农业资本化、现代化的思路和行路也很可能无益于“三农问题”的根

2、本解决。消灭乡土和小农传统,赶农民进城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实的支撑,而冒进的城市化方案为了单向度的国家利益,可能再一次损害农民及其他民众的生活。一、两个概念:“小农经济”和“现代化”近现代中国乡村史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所包括的研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至少需要考虑的有:(1)乡村的区位结构,包括其人口、地理的自然分布以及其在社会生活、政治、文化中的地位等。(2)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体系的历史性变动,包括乡村职业结构、家庭、家族亲属和拟亲关系结构、阶级、阶层社会结构诸方面的变动。(3)乡村社会组织与权力结构的变动。尤其注重晚清至民初国家与社会在乡村权力关系

3、方面的变动,以及各种传统乡土组织、近代社团组织的活动状况(包括乡村自治、村制等)。(4)乡村社会控制与文化网络的演变,包括乡村教化、乡民信仰、乡村宗教、乡土意识、社戏、庙会、社火等群体性活动的文化内涵。(5)乡村生活模式。主要揭示农家基本的经营模式、耕作方式、乡村借贷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交往方式。(6)乡村与城镇、市镇的互动关系及其在各级市场体系中的地位。(7)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主要研究现代化的工业、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事业对于乡村社会形成的多方面影响,以及对于乡村社会在区位结构和经济、文化结构中地位的影响。(8)20世纪初的乡村危机和社会失序。包括农民贫困化、农民离村

4、及社会流动,匪、赌、烟毒等社会问题和乡村权力痞化等。(9)大革命时期的乡村社会。国、共两党对于乡村社会的认识及其在乡村力量的发展、农会的兴起与农民运动等。(10)乡村社会的区域性特征与差异;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共性特征与基本模式等。可以说,比之于传统的近代史研究课题,近代乡村史研究属于亟待开拓和深入开凿的处女地。(一)小农经济现状和历史有人口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共同决定从唐宋前大地主占有土地比较多,唐宋开始中小地主占有土地比较多,到明清逐渐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土地占有结构。即占人口3%左右的地主占有30%多的耕地,占人口5-6%的中小地主和富农占有40%多的耕地,占人口90%多的贫农

5、占有大约20%的土地。[14]同时,大地主基本采取佃租方式经营,中小地主采取部分佃租,部分雇工方式,富农主要采取雇工方式来经营。与土地集中程度减低相伴,佃租方式的比重在下降,雇佣劳动的比重在上升流民最终导致社会崩溃,王朝覆灭,生产力严重破坏,也是史学界公认的。小农加市场经济其实就是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其中长短工和手工业的雇工,就是完全意义的雇佣劳动。抓住了在小农加市场经济中只要土地集中化,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农民从事农业机会减少这一逻辑关系,就抓住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矛盾的核心。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就知道虽然“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他们仍然需要将土地分

6、租给农民”,但既定的剥削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决定了并不是每个无地农民都能佃租到土地或成为长工又称“个体农民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不过,通常所说的小农经济,主要是就其经营规模和个体劳动而言,不限于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封建制度下不仅自耕农,包括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实行土地国有制或村社所有制下分种小块耕地的农民,都是小农经济。自耕农是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也不能解释这种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持久地提供高额的赋税和地租剩余很少的小农无法承担组织成本和管理

7、成本,因此中国虽然有两千多年小农经济的漫长历史,也从来没有发展出什么像样的农民经济组织。而且由于传统大家庭的解体,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今天农户的规模已经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小的小农经济,今天在家庭这样一个生产单位内,不仅无法支付新技术和新耕作方式的学习成本,连传统耕作技术都不能在家庭内部代与代之间顺利进行传递了,因而普遍发生了耕作技术退化现象老田何清涟:农业不能产生剩余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问题剑桥学派的埃德温.坎南提出的适度人口思想就是指劳动力与土地面积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