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

文化研究论文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

ID:16248154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8

文化研究论文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_第1页
文化研究论文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_第2页
文化研究论文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_第3页
文化研究论文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_第4页
文化研究论文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论文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作者简介:侯艳,硕士,副教授,贺州学院中文系,广西·贺州。邮政编码:文章编号:1672-6758(2010)05-0100-3论古代山水观与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流变侯 艳摘 要:古代山水观念主要经历了以山水比德、自然,即道、儒、释三教合一的流变过程,它使主体观照山水的视角、目的及方式存在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促进了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演进,从而影响了山水诗的发展与演化。关键词:山水观;山水诗;审美经验;流变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自然山水进入诗人的视觉与心灵而外化为山水诗,从根本上说,是人与自然山水价值关系变异的结果。也就

2、是说,自然山水观念的变化,使作为独立主体的个人在面对自然山水时,其观照的视角、目的及方式等存在很大的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促使了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演进,也带动了山水诗的兴起、成熟与兴盛。一尽管关于山水诗的起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早在先秦就已进入诗歌领域。例如《诗经》中对日出、雨雪、杨柳、长江、汉水等山水景物的描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出车》)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覃》)溱与洧兮,方涣涣兮。(《溱洧》)《楚辞》

3、中对山水的描述:石磊磊兮葛蔓蔓……风飒飒兮木萧萧(《九歌·山鬼》)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冯昆仑以瞰雾兮,隐岷山以清江。惮涌湍之磕磕兮,听波声之汹汹。(《九章·悲回风》)这些诗中的山水与人类有着情感的沟通,并显得亲切而生动,说明虽然先人们还没有发现山水“美”的特质,却早已窥见了山水的“有情”。在他们眼里,“自然本质上是‘善’的,也就是说宇宙对人类是有情的。”因而,他们对自然有着天生的亲和感。他们认为人与天地同构,是一体化

4、的: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宇宙有金、木、水、火、土,人有心、肝、脾、肺、肾;自然有五岳,社会有五帝,五方神祉,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这种“天人合一”观念,将人的感情、意志、伦理投射在外部世界,从而使自然山水打上了人文精神的印记。所以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子贡归纳出“水”有九种美德:“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埤下,裾拘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仁者何以乐山?《韩诗外传》解释说:“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聚焉

5、。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有似乎仁人志士,此仁者之所以乐山也。”可见孔子以山水比喻为仁者、智者的德行,将山水象征为道德的表现。而到了汉代,自然山水则完全被看作了“道德”的化身。在这样的自然山水观念影响下,出现在文学中的自然山水描写文字也大都以“比兴”的方式存在着,如徐复观所言:“在魏晋以前,通过文学所看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诗六义中的‘比’与‘兴’的关系。”一方面,自然山水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比如《诗经》《楚辞》。即如汉赋,出现了大量描绘自然山水的文字,但是这些描写或是为了衬托汉帝国的声威服务,或是夸张多于真实,自然山水不仅不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具有空前

6、的社会道德依附性与功利性。另一方面,自然山水的描绘,只是出于比兴的目的。比是从理性和心性德行角度审视、把握山水,兴则更多地从感性上对山水进行把握,所以刘勰称其“明而未融”。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写淇上绿竹柔弱美好,兴起君子切磋学问之意。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关联,只是诗人通过观照景物,产生某种感受,进而联系到相应的吟咏对象。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如前举《诗经》《楚辞》中的山水描写,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出现,事实上已蕴藏了心物交感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主客互动的审美过程。所以就《诗经》《楚辞》的山水审美经验而言,首先诗人已经认识到山水景物具有

7、可以和现实人生情感相感应的因素,故而描写山水景物,与有感而发的言志抒情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诗歌创作的过程中,“物色相召,江山助人”,自然山水虽然还未独立但却因而具备了描写的价值。其次是“情以物兴”,诗人的现实情感、人生感悟会被山水景物所调动感发,如由“蒹葭苍苍”之景而兴惆怅之情。再次是“物以情观”,诗人在某种情感状态下观照山水景物时,原有的情感可以和山水景物中的相关方面对应共鸣,所谓“悲情触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