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思品教学效能

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思品教学效能

ID:16219075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8

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思品教学效能_第1页
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思品教学效能_第2页
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思品教学效能_第3页
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思品教学效能_第4页
资源描述:

《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思品教学效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思品教学效能课改前的政治课以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为主,教材中多的是抽象的理论、空洞的说教,教师的教学多的是乏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惯用的是机械记忆,课堂气氛的沉闷是普遍现象,政治课的低效几乎是被公认的。那时虽然一再强调“政治是灵魂”,但学生就是不愿听,两者之间具有明显落差。课改后思想品德教材作了脱胎换骨的改进,基本改变了呆板说教的面孔,但由于教材篇幅容量的关系,某些章节仍显过于严肃、枯燥,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泥古不化,则学生往往学习兴趣平平,因此现实中不少思品课质量低下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如何使思品课成为学生向往的一门课

2、程?我认为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是提高思品教学质量的一条坦途。时事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报道,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前者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眼下运用时事社会新闻于思品课中并不少见,几乎每课前都有的“新闻播报”,仅能促进学生对新闻的有限关注,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其实并无多大作用。也有老师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但大都仅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实,巧用时事新

3、闻,对提高思品课效益大有裨益。本文拟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谈谈思品课中配合教材,巧用时事社会新闻,提高教学质量的体会。一、事以蕴理,以事说理的教学意义庄重严肃的时政新闻、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报道,一件件一桩桩都蕴含着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大道理,正确引用可以起到以事说理的教学意义。第一,创设情景,使学习尽可能发生在现实或类似的场境中,从而使学习结果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更广泛的迁移如今,通过电台、电视、网络、报纸、刊物等媒体报道的时事社会新闻业已达到铺天盖地的程度,任何人想拒绝接受也难。我们从中精选一些资讯用于思品教学,既可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透视

4、社会热点,又可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了现实和真实的场景中。《怎样对待家事变故》一课中,教材仅提供了一则案例,内容相对单薄。我采撷了当时正如火如荼举行的冬奥会中的一则新闻——加拿大花滑运动员罗切特母亲在赛前突然去世,而她强抑悲痛勇夺奥运铜牌:在导入阶段先引用罗切特母亲在奥运之前突然去世的新闻报道,使学生真切地体会什么是家事变故,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在具体讲授怎样面对家事变故时,我又引用了罗切特穿着黑衣强忍悲痛投入比赛,并荣获季军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这一事例来分析面对家事变故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或原则。由于这一新闻本身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怎样

5、对待家事变故”4被演绎得透彻深入,使得学生心动情发,在组织学生谈认识时,他们纷纷以书本知识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了对待家事变故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本案例所提供的真实情景,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学习知识,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各类新闻报道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蕴含的道理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被迁移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第

6、二,通过时事佐例,强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起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被理解掌握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新闻报道与教材所载案例两者,学生自然认为前者的真实性更胜,因此对老师引用的新闻报道更关注,与此相关的学习任务更容易得到强化,知识能力与价值观更容易建构。《透视群体行为学会分辨泾渭》这一课中,让学生掌握判断群体行为正当与否时的法律标准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又是学生未来生活中真正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但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要真正让学生把握有关知识并

7、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并不容易,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此,在让学生阅读教材之后,我播放了发生在贵州的“瓮安事件”录像和平面媒体上的报道,指出这是由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因素引发的群体行为,后果非常严重。我要求学生就这一事件提出一些问题供集中讨论,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起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这一事件的复杂性使学生在开始时确实难以理清思绪,在启发引导下,同学们还是提出了一系列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归纳,梳理出如下讨论题:(1)为什么这一事件被称为“恶性群体事件”?(2)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明真相的人参与其中?(3)参与了这样的非法群体

8、事件可能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4)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我们怎样保持耳聪目明、不随波逐流?经过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学生明白了判断群体行为良莠的法律标准,掌握了分辨事件泾渭的准则。由于瓮安事件是真实的,使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