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大运河史》

评《中国大运河史》

ID:16156645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8

评《中国大运河史》_第1页
评《中国大运河史》_第2页
评《中国大运河史》_第3页
评《中国大运河史》_第4页
资源描述:

《评《中国大运河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评《中国大运河史》[作者:徐兴海]在中国,除了万里长城之外,没有哪一项人工工程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没有哪一项工程像大运河那样时间久远,没有哪一项工程像大运河那样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大运河的研究,自其开凿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可是集大成之作尚数《中国大运河史》。《中国大运河史》以下简称《运河史》,由陈璧显主编,中华书局2001年9月出版。全书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以水利航运为线索,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为内容,是一部贯通古今的运河史。全书洋洋洒洒近90万字,字字蕴含对大运河的挚爱,句句

2、饱藏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运河史》的理论价值在于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大运河的发展史,叙述了它所伴随的我国封建制度从形成到没落的漫长岁月,揭示了它在长达20多个世纪中,作为封建社会唯一优越便利的交通线路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它由不同时代开凿或疏浚的多个河段经人工渠连接而成。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等六大水系,跨越了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季风两个气候带。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南低北高的地形差别,生产工具的落后,工作条件的恶劣 ,都使得大运河的开凿格外艰难,其功绩自然也格外伟大无比。

3、《运河史》将运河的开凿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吴国始祖泰伯所修泰伯渎,东起今无锡羊腰湾运河,入锡吴交界处的鹅肫荡与蠡湖。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欲北上争霸,出于战争的需要,开邢沟以通江淮。秦始皇南巡江南,在镇江用囚徒3000人开凿京口至丹阳的曲阿河今江南运河镇江段以通航。西汉初期,吴王刘濞开茱萸沟取东海渔盐之利。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为邢沟改道,东吴岑昏受孙权之命整治江南运河。晋代谢安、谢玄叔侄则疏浚苏北运河并筑邵伯埭蓄水利航。至隋统一全国后,又有隋文帝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运河史》一书历数隋炀帝之前的运河开发史,极大地

4、推进了运河的开凿起始时间,说明了隋炀帝竭尽民力所打通的南北大运河,乃有所凭借,并非一人所成之巨功。这就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改变了一般人心目中的印象,即都认为是隋炀帝首开运河,完成了京杭大运河。对运河开发史的描述,是本书的重点。通过运河开发的几千年历史的追述,使人们认识到这项凭借人力所完成的伟大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京杭大运河千年流淌,中间有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血汗和泪水,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苦难和欢乐。一部运河史,便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史的浓缩,又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壮丽颂歌。《运河史》多有创建,比如对隋炀帝的评价问题

5、。对于隋炀帝的功过是非,过去多有微词,认为他穷竭民力修运河,只是为了一己之纵欲游玩。本书则对这一历史人物做了重新评价,指出大运河的开凿是一项庞大的交通水利工程,没有远大的目光是不可能成就此壮举的。因此,我们必须肯定隋炀帝对大运河的开凿所作的贡献。同时,更必须认识到大运河的兴衰决不是封建帝王的偶然举动,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使命。这一结论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富有说服力,十分客观,说明本书编撰者独具慧眼。《运河史》的理论创建还在于,它将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水,与运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水是生命的起源,

6、万物仗之以生存,文明赖之以进步。华夏文明的发展总是与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治水的历史就是华夏文明的发展史。纵观华夏民族的历史,除黄河、长江之外,运河是一条对之影响最大的河。因为它是人工开凿,所以更多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时代的烙印。全书除追溯运河自商末经始之外,纵览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大运河全线贯通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漕运总督一职裁去,历时1295年的运河兴衰史,揭示了运河与封建王朝盛衰息息相关,成为其生命线,说明运河不仅仅是水利与运输通道,更是灿烂中华文化的催生婴。京杭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将繁

7、华的今日之北京与殷实的今时之杭州相贯通,实际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南北不同的民族、国家、语言、风俗、习惯等等,通过运河而交汇,而碰撞,而融合,运河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对于“大一统”观念的扩展和深入人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运河犹如华夏肌体的血液,它的流淌使华夏各族沟通而成一整体,它的流淌催发出华夏民族勃勃的生机。本书的理论创新还在于,选择了观测历史发展变化的独特切入点,从大运河沿岸人才分布的特点入手。作者指出,人物是历史长卷中的重要角色,各类人才群体的出现又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进步的反映。所得出的结论是,“靖康之难

8、”后,宋室南迁,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江浙‘人文渊薮’时代”的开始,在此以后的八九百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汇聚,一直是我国人才分布的重心地区。而民国期间京杭运河沿岸城乡涌现的各类人才的分布状况,进一步验证了近一千年来我国人才分布“南盛于北”的基本格局。书中所记述的人物,从建立句吴的泰伯,到阖闾、伍子胥、夫差、范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