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剑桥中国隋唐史》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

ID:20293464

大小:6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1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_第1页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_第2页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_第3页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_第4页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评《剑桥中国隋唐史》這部書是《劍橋中國史》的第三卷。  據《總編輯序》,《劍橋中國史》主要是給西方的歷史讀者提供一部有內容的基礎性的中國史著作,雖然在具體的編寫過程中,隨著研究成果的增加、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現以及研究領域的擴大,與原計劃相比,全書的篇幅有了成培的增加,但其基本的目的似乎並未改變。以我們正要評價的第三卷而言,它主要是以時間爲序(時段的劃分基本上是以皇帝爲單元),大致以《資治通鑑》爲線索,敍述了隋唐的政治史。從全書總體來看,這樣的敍述基本上屬於教科書性質,而不是研究性質。正在編寫中的第四卷可能將主要論述隋唐時期的制度、社會經濟、宗教、民族以及對外關

2、係等種種專題(如本書第四章敍述“和佛教僧徒的關係”時,出注說“詳情可參考《劍橋中國史》第4卷中S.溫斯坦所寫的一章”。第216頁)。這種編排方式,與先生所編撰的四部斷代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的體例十分相似,而我們目前坊間所流行的教科書大多採用的,則是先劃分時期,然後再在每個時期之內敍述其政治、制度、經濟等狀況,文化部分被置於全書之末,一統介紹。兩者相比,我以爲前者更爲可取。  面對這部二十年以前西方學者編寫的教科書式的隋唐政治史,我們覺得實在難以置評。作爲教科書,它主要是對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綜合和吸收(當然也包括執筆

3、者的成果);他們編寫時所能參考的也祇能是二十前的研究成果。用這二十年來的學術研究的進展作座標來品評這部二十年前的著作,不僅有苛責之嫌,也實在沒有多大意義。  但這祇是從整體上來說的。由於書出衆手,寫作水平有參差是自然的。全書共十章,第一章“導言”屬於概觀性的東西;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別敍述了隋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后·中宗和睿宗、唐玄宗時期的政治史;第八章“中唐和晚唐的宮廷和地方”,是圍繞唐後期中央與藩鎮的關係展開的討論;第九章“晚唐的宮廷政治”,主要敍述的是唐後期(宣宗以前)的中央政治,但其第一節“安祿山之亂及其後果”與第八章多所重複,而其深度卻又遠遠

4、不及。第十章“唐朝之滅亡”是懿宗以後的政治史,其中心是唐末的社會動亂。第七、八兩章寫得最有深度,已不僅僅是對政治史事的梳理和敍述了。  許多學者都將唐後期的政治史概括爲藩鎮、宦官、党爭三項,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也確實是在這三個方面。這三個問題也是本書著力比較多的方面,但頗具新意、很有啓發的是關於藩鎮的研究,即本書第八章。  最早人們對藩鎮的認識是粗淺的,以爲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就進入了藩鎮割據的時代,以後又進一步惡化,最終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臺灣學者先生完成《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大化書局,1978年)纔使我們比較清晰地認識到,在唐後

5、期,並不是所有藩鎮、在所有時期都是跋扈於中央的;換言之,藩鎮對中央的跋扈有時間性和地域性。八十年代大陸學者先生發表《唐代藩鎮的類型分析》(見其《唐代藩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將唐後期的藩鎮分成河朔型、中原型、邊疆型、東南型四類,其中割據於中央的是河朔型。這實際上是將藩鎮對中央跋扈的地域性進一步予以明確化了。不論藩鎮是不是一級軍鎮合一的實體,它之所以能夠跋扈于中央,根本原因是其擁兵;沒有這一基礎,它就不可能跋扈於中央。安史之亂發生以後,許多地方利用各種契機、通過各種方式都已擁兵;在其擁兵的條件之下,它對中央的態度,實際上反映著中央是否能夠有效地

6、控制它。因此,中央對藩鎮的控制,纔是藩鎮與中央關係的關鍵:中央有能力控制之,則藩鎮所擁之兵就能爲中央所用,否則就極易出現跋扈於中央的局面。本書第八章的C.A.彼得森先生在認識唐後期中央與藩鎮的問題時,恰恰抓住了這一關鍵。他將藩鎮分成“自治的藩鎮”和“忠於朝廷的藩鎮”兩大類,在敍述安史之亂以及安史之亂以後的代宗、德宗、憲宗各朝與藩鎮的關係,在論述中央政府企圖對藩鎮進行限制的種種措施(如裴垍對賦稅上繳之制的改革,將駐守于支郡之兵劃歸州刺史統領以削弱藩鎮對軍隊的控制力量等)、以及藩鎮的文職化時,都是緊緊圍繞著“控制問題”來展開的。這無疑大大深化了我們對藩鎮問題的認

7、識,因此它已不僅僅是研究視角的變化了。當然,在敍述上似乎不如第七章那樣有條理。  崔瑞德在第七章關於玄宗朝政治史的敍述中,有許多值得研究者重視的觀點,雖然這些觀點可能囿於本書的體例而未能得到充分展開。比如,關於710年到720年間宰相構成的分析(第346頁);關於中書、門下的合併(他認爲這是在714年至720年間門下侍中和中書令從未同時在職的情況所導致的。第349頁);關於李林甫財稅改革的意義(政府放棄了稅率、勞役以及財政管理實施細則全國一致的總原則。第400頁。另參417頁);指出主持科舉考試的機關由吏部轉至禮部,是“削弱吏部控制官員出仕和他們關健的早期生

8、涯的壟斷權”(第403頁)等等,都很有啓發性。特別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