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72308
大小:5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7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1999年8月第1版,第119-132页教学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的,而教学方法的直接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的方法上,历来有多种多样的主张和做法,但所有的主张和做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以从教学方法的维度看,教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接受学习我们首先来讨论接受学习的问题。接受学习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几点:(一)接受学习的概念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发现学习相对。在接受学习中,所学东西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例如一组无意义音节、一组配对联想、一首诗、一条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纳入到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将来的某一个时期可以运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这里所说的内化,是指将新的学习内容通过整合贮存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接受学习在历史上和当前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把它作为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理解接受学习的概念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区分开来。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不是一回事。接受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来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机械学习则是与有意义学习(即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相对的,它是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从而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从而成为机械的接受学习(见图3—3)。有不少人不加分析地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看法。-10- 同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区分开来。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也不是一回事。被动学习是与主动学习相对的,它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或者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等原因,因而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或者不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不去深入、全面地把握学习内容,而满足于那些含糊的、似是而非的、肤浅的观念。接受学习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它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都没有必然联系。有不少人将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等同,这是错误的。接受学习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它的历史与教学的历史一样长。而且从总体上说,从学校产生到现在,接受学习几乎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学习以来,接受学习受到了挑战。(二)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心理学条件我们在上面已经讨论,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主动的,也可以是机械的、被动的。有效的接受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主动的接受学习。怎样使接受学习变得有效,即怎样使它变得有意义和主动呢?-10- 根据奥苏伯尔等人的研究,接受学习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为,只有当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其已有的有关知识实质性地(而非字面上地)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为此,要使接受学习变得有意义而不是机械学习,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学生要具有进行意义学习的意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的意向。其次,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且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决定学习材料是否有潜在意义的第一个因素是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即学习材料是否具有逻辑意义,这是指材料本身是有意义材料还是无意义材料;学校要求学生掌握的绝大多数学习材料都有意义,它们都是体现着我们的文化对现实世界的某些方面所做的解释或者某些逻辑推断,都具有实质性的基础。无意义的学习材料一般只有在实验、日常生活中才存在或使用,例如电话号码、打乱的句子、无意义音节等。第二个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功能,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作为新知识学习之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可利用性。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不具备这种知识或者这种知识的可利用性差,换言之,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那么,学生是难以理解新知识的。学生具有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和学习材料具有潜在意义这两项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如果学生学习的意向是死记硬背,那么不管学习材料是否有潜在意义,学习都将是机械的。如果学习材料是无意义的,那么不管学生学习的意向是意义学习还是机械学习,学习都将是机械的。所以,要使接受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教师要激发起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而这要靠平时培养学生的意义学习的良好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第二,设法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这就要采取种种措施。要使接受学习成为主动的接受学习,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把握学习材料的意义,并力求采取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来把握,而不是满足于含糊的、似是而非的认识,不是毫无自己主见地记忆现成知识。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在决定将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哪些知识建立联系时,对新知识的“适合性”作出判断;当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冲突和矛盾时,进行调整,以达到一致;把新的命题重新加以表述,以便使它们与学生经验背景、词汇、观念结构相符合,融为一体;如果在新旧知识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找不到调整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基础,那么就要根据更概括化、更一般化的概念和原理,把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三)组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策略组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这里主要讨论组织接受学习的原则和基本步骤。1.组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原则奥苏伯尔提出,组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要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10- 一是逐渐分化原则,指要让学生首先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知识,然后逐渐分化,直至具体的细节。这是因为:第一,学生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对各门学科内容的组织,是依次按包摄性水平组成的,包摄性最广的知识在这个结构中占居最高层次,下面依包摄性程度下降而逐渐降低层次。二是整合协调原则,指要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并不断地对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要素进行调整甚至在必要时进行重新组合,以使新旧知识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并促成认知结构的变化。2.组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基本步骤奥苏伯尔把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组织分为以下四个基本步骤:(1)呈现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清晰度高、稳定性高的引导性材料,以此帮助学生把新的学习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由于通常是在呈现新的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故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2)呈现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以讲授、讨论、放录像、布置作业等方式向学生呈现。这个阶段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二是使学生明确了解材料的组织,以便有个整体的方向感。在呈现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逻辑顺序明确可循,以便学生了解观念间的关联性。(3)做到整合协调教师设法让学生把新的信息纳入认知结构之中。具体做法有:其一,提醒学生注意每一个细节与整体结构的关系;其二,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学习材料;其三,允许学生发问,使他们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能够超越上课的内容。(4)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四)接受学习的优点与局限接受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0- 首先,接受学习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的发现、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别说是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就是一条数学定理的发现,都是数学家长期而艰辛的劳动的结晶。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重复人类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即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大量的知识,那是不可能的。而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学生就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人们经过漫长岁月发现和积累起来的知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同时,接受学习又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人类的知识是以符合逻辑的、体系化的方式存在的,反映人类知识的教材的编排也遵循了系统化的原则,学生在接受教材中知识的同时也会掌握知识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因此通过接受学习获取的知识可以达到系统化。其次,进行接受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在社会生活变化日益加剧、人类知识激剧增长且陈旧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终身不断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必须具有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即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接受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主要地是通过接受活动形成的。再次,接受学习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接受学习是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现成的知识,不重复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需太多的设备和设施,在物质条件上只需具备教室、教材等基本条件就可进行,这种经济易行的优点,对于物质条件较差的地方和学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接受学习在利用现代化设备、设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得更为有效,并且这是一个发展趋向。接受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第二,对于在认知发展上已达到形式阶段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刚刚开始学习一新的学科或一个新的领域时,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仅靠接受学习是不够的。第三,接受学习虽然具有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掌握现成知识的功能,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发现学习。二、发现学习-10- 与接受学习一样,发现学习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一)发现学习的概念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对。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出结论,并用之来解决新问题。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实为再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在理解发现学习时,要注意把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主动学习区别开来。有人认为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主动的,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发现学习有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见图3—3);有可能是主动的,也有可能是被动的。根据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方式的不同,发现学习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体验发现型。学习课题、假设、验证用的资料、实验全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凭藉已有经验,从几种假设中选取一种,并围绕所选取的假设展开讨论。第二类是指导发现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全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假设用的资料教师事先准备好,或者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再准备。第三类是独立发现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组织者。(二)发现学习的历史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发现学习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带有一些发现学习的性质。不过,他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具体经验来发现我们所说的意义上的知识,在他看来,知识就是美德,教学就是要通过反复辩论来认识先天地存在于心中的善的概念。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不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中,受到启发诱导,获得真实的知识。这用今天的话来讲,实际上是一种发现学习观。不过,他的主张包含了反文化的思想。-10- 在某种意义上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早期发现学习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认为教育乃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和改组,一切真正的学习都来自经验,都具有经验的意义。所谓经验,简单地讲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他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固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进行探究、发现。对强调学生接受现成知识的“传统教育”来说,他特别强调通过教学唤起儿童的思维,培养他们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提出根据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来安排教学过程。他认为,思维过程包括情境、问题、假设、推论、检验五个环节,教学也应该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受杜威思想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则把杜威的主张片面化、极端化,贬低、反对、排斥学校中的接受学习。现代发现学习的公认的倡导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认为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因此,对于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是否通过自己的探索。于是,他大力倡导发现学习,以达到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结构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布鲁纳关于发现学习的主张对于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倡导中小学应该广泛地使用发现学习。(三)组织发现学习的策略组织发现学习,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这里主要讨论组织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和提高发现学习效率的策略。1.组织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法则,并用之来解决新问题。根据这一基本过程,发现学习的组织通常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集中于某个中心点。-10- 第二,引导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推导出概括性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确定假说。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事实为论据验证假说。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对假说加以修正和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分析思维过程,弄清并记住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是怎样思考、怎样得出结论的。这样,就获取了新知识并学到了思考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即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出的结论,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中的适当位置,并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化,形成迁移能力。2.提高发现学习效率的策略虽然知识的最初发现、创造需要漫长时间,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再发现时,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可以把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发现的效率不至于太低。提高发现效率的策略主要有:不要求学生再现原先的知识发现全过程,而对之进行“剪辑”,使之缩短;对发现难度太大的知识,适当降低其难度,使之对学生来说虽然仍有一定难度但却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将知识的原先发现过程中经历过的众多的迷途、岔道、可能性,精简为少量的岔道、可能性。(四)发现学习的优点与局限发现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智力发展。因为通过亲自发现去学习,可以使人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习具有刺激学生“发现的兴奋感”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发现中的乐趣,享受某种愉快的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第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这种发现方法和探究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要的,一经掌握就具有迁移价值。第四,有助于保持记忆。发现学习是使学生自身能够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而形成的记忆,就会因具有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来。发现学习又具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很低。第二,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理科教学。-10- 第三,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发现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碰运气式的发现,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就是极力提倡发现学习的布鲁纳本人也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去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发明创造一样。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怎样的关系?教学中怎样处理接受与发现的关系呢?(一)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相互之间既有着显著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二是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三是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四是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发现。有效的发现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可以来自接受学习,也可以来自发现学习,但最主要的是来自接受学习。因为通过接受学习来积累知识基础的效率比通过发现学习要高得多,如果大量的知识都靠发现学习来积累的话,那么不知到何时才能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发现学习。另一方面,发现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接受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具体经验作支柱,而发现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接受学习的基础。其次,在发现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或者获得新理解。(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关系的教学意义-10- 综上所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的意义,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从总体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这是因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在未成年时吸收、继承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文化中的精髓,接受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社会化水平、发展水平。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具备其他动物所无法具备的智慧,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人类的每一代新生个体能接受到人类的文化遗产。而假如剥夺了这种文化遗产,人类新生个体将变成什么样子呢?恐怕会比丛林中许多依靠本能的野兽更加无能。因此,让儿童吸收人类的文化,大量地掌握人类通过漫长的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是学校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掌握现成知识的最有效的办法乃是接受学习,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他们重新发现,即重复知识的发现、产生过程。当然,发现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而这些都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发现学习还是学生赖以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经途径。其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可以这样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发现的过程。再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学习阶段而相应地有所变化。相对而言,在数理学科中应比其他学科中更多地使用发现学习。就一门学科的不同学习阶段而言,在初学一门学科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学科时,一般总是先采用接受学习,尤其是对那些核心性的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是,不管在哪一种情况下,教师都必须根据具体的条件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并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差,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而不适合那一种场合。-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