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ID:16063113

大小:68.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8-07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_第1页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_第2页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_第3页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_第4页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内容摘要】陈寅恪南下岭表,在政治上象征着他不仅对中共不信任,而且对国民党失望。在文化上则隐喻着他在祖、父两辈先人之卓绝人格的影响下想成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方面承先哲之统绪,示来者以轨则,另一方面尊崇气节,贬斥势利,以转移一代世风。而陈寅恪南下岭表则主要受国共两党划江而治、陈序经个人魅力及抗战末期在燕京大学所受良好照顾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陈寅恪;政治象征;文化隐喻;南下岭表。1948年12月15日,陈寅恪随胡适乘国民党派往北平的专机飞往南京,第二天即乘火车前往上海。1949年1月16日,陈寅恪偕夫人唐篑及女儿小彭、美延乘船南下广

2、州。从此,在广州康乐园终老。关于陈寅恪南下岭表而未飞赴台湾一事,学界聚讼纷纭。实际上,就陈寅恪当时的地位而言,其南下岭表具有浓厚的政治象征与文化隐喻意味。揭示其间的象征与隐喻,不仅可以解开陈寅恪南下岭表的“本事”,透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文化追求,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陈寅恪的认识,进而促使我们在陈寅恪精神的感召下增进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一、政治象征陈寅恪随胡适乘机飞往南京时,虽然陈寅恪曾表示他很苦恼,“当时也没想走”,因不愿意女儿跟搞学生运动的人搅在一起,不得已而飞离北平[1],但事实绝非如此简单。周一良先生认为,陈寅恪飞离北平的主要原因是他对中共的“不了解”

3、[2]。然揆诸具体史实,周先生这一判断似有可商。实际上,陈寅恪其时对中共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不仅在留欧时期对中国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回国以后仍然注意中共的动向,并曾结合历史卓识对中共将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有所判断。惜他所得认知与判断多倾向负面,由此而对中共不甚信任,最终决定飞离北平。陈寅恪在留学欧美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已然形成一定认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陈寅恪正在瑞士游学。为了了解革命,他借读《资本论》原文,因而对马克思和共产主义产生初步认识。并且,他虽然未去过俄国,但在欧美见过流亡的俄国人,还看过不少描述俄

4、国沙皇警探的书,知道他们很厉害、很残暴,故对俄国共产主义不怎么看好[3]。尤其,在1920年代留德期间,陈寅恪不仅直接与中共旅欧负责人周恩来打过交道[4],而且间接通过国家主义者曾琦、李璜了解俄国和中共。据李璜回忆,陈寅恪与曾琦相识之后,在高谈天下国家之余,常常提出国家将来致治中的政治、教育、民生等问题:如民生如何使其适合中国国情现状,教育须从普遍征兵制来训练乡愚大众,民生须尽量开发边地与建设新工业等[5]。在德期间,曾琦已经开始筹划组党,并积极吸收同志[6]。又陈寅恪之弟陈登恪不仅是曾琦在上海震旦大学的室友,而且后来还加入中国青年党[7]。因此,按情理度之,

5、曾琦在与陈寅恪交谈的过程中应有鼓吹国家主义,且有可能争取陈氏加入中国青年党,至少应交流过他对俄国和中共的看法。而曾琦其时主张“反俄反共”,故陈寅恪通过与曾琦等国家主义者的接触,对俄国和中共的看法应相当负面。再加上父亲陈三立“非共”倾向的影响[8],陈寅恪归国前后对中共的看法难以正面。虽然,陈寅恪对中共看法负面,但中共在1930年代已日益壮大成为可以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之一,故陈寅恪回国以后不得不密切观察中共的发展动向,并以诗作表达其隐忧。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初步胜利,美国作家edgarsnow访问延安,写了《redstar

6、overchina》一书,对中共在延安的情形予以报道。鉴此,陈寅恪借与吴宓等两游吴氏园观海棠之机,作《吴氏园海棠二首》以表达其时他对中共的认知及感受[9]。其一,“此生遗恨塞乾坤,照眼西园更断魂。蜀道移根销绛颊,吴妆流眄伴黄昏。寻春只博来迟悔,望海难温往梦痕。欲折繁枝倍惆怅,天涯心赏几人存”。其二,“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闻道通明同换劫,绿章谁省泪沾巾”[10]。据胡文辉解释,第一首诗三、四两句“当是以海棠移植后红色转淡比喻共产主义赤潮的低落”;五、六两句“当以海棠来自海外,比拟共产党及

7、共产主义思想来自域外”,”难温往梦痕”者似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异于欧洲而“以苏俄为榜样,同时在国民党政府的镇压下,实际上已沦为乡村农民运动,方式则是暴力革命”。第二首诗“通明同换劫”意指“人世遭劫难,天亦遭劫难”,而“读史早知今日事”表示“幽忧之思”[11]实为其早年所预知[12]。据此,虽然中共的发展前途未卜,但陈寅恪已有“时危世变”之感。然而,时隔三年,中共不仅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而且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因此,1939年6月,陈寅恪自滇赴港,在途中作《夜读〈简斋集〉潭州诸诗感赋》以表达惊奇之感。诗云:“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疑。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

8、杨獠舞多姿。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