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

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

ID:16053246

大小:1.05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7

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_第1页
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_第2页
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_第3页
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_第4页
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误区及其策略新世纪小学蒋望雷[摘要]人教版新教材无疑是一套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细细去品味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仍有不少教师“新教材,老教法”,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遏制了教材该发挥的作用和功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用怎样的视角去“欣赏”或“审视”新教材呢?该怎样去读懂它呢?这里权当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重新去认识它。[关键词]数学新教材研读当新课程理念还没有像春风般“吹遍大地”的时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最先接触到的是现行的新教材。它是执行新课程标准与体

2、现课改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家可以直观地看到它的确与以往不同: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实际、充满时代气息和文化熏陶。让人为之眼前一亮,老师们谈论得最多的也是这“花花绿绿”的书本,过不了多久,仿佛都看透了似的——“变来变去,还不是那些知识吗?……”“内容拔上拔下,难度也增加了不少……”,在众说纷纭的同时,对现行教材派生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教材是“圣书”。不得越雷池半步,所谓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智慧的结晶,怎能随便更改,照本宣科就是了。二、所谓“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叶圣陶先生不是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吗?既然不

3、是教教材,那还要按照教材教吗?其实,大家不难发现,这两种看似完全矛盾对立的观点,背后隐藏的却都是对新教材的“陌生”,甚至曲解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好,使学生收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想一想,真正能“照本宣科”或“用教材教”的教师又有多少呢?联系教学实际,我们有些教师确实没有很好的理解新教材,也没有能力“照本宣科”,更做不到“用教材教”。现象1:随意篡改教材,不能领会教材意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的内容时,认为学生对教材中关于游乐园和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且没有多媒体手段或教

4、学挂图予以展示,不利于学生观察,还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他改用一幅“小熊的房屋”的剪纸图引入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锐角和钝角,与直角进行比较后展开教学。课后的交流评议中,大家认为教材中的这两幅图蕴含着多重的教育价值,执教教师的教材处理并不妥当:游乐园图体现了锐角、钝角的实物化,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锐角、钝角的存在与应用,而“小熊的房屋”图则直接由图式引入,缺乏表象的支持,拔高了教学的起点,且容易割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游乐园图对本单元学习起到了整体感知的作用,其中不仅包含着锐角、钝角的信息,还包含着图形平移、旋

5、转的信息,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而“小熊的房屋”图虽然有利于达成课时目标,却忽视了单元教学目标。杨浦大桥图中有多种形态的角,直观展示了直角、锐角、钝角的变化关系,反映了高科技对人们生活的贡献,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现象2:手里只捧一本教材,不“瞻前顾后”有的老师在执教五下年级《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中“分数的产生”时,竟全然不知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也介绍了“分数的产生”。新教材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知识内容的梯度呈现”,忽视这种呈现形式,将极大地影响教师对教学起点的把握。也很难带领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

6、人教版小学数学三上年级,《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安排五下年级。从两册教材的情景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尊重了学生的认识特点,都是从生活情景中引出“分数的产生”。相比之下,三年级上册的生活情景更有儿童性,五年级下册因为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以需要对分数产生的历史背景做些交待,这也是对高年级学生数学文化的感染,且这更容易满足高年级学生认知的好奇心。且“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一种历史感,通过从新的角度看数学学科,他们将对数学产生更敏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但是事实上却很少有老师在执教《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时介绍分数产生的背景。老师认为,这

7、可有可无,与考试无关。事情上,我们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正是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文化的感染,从而弱化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现象3:对教材的编排变化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我们看到以往五年级教材“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如今在五下册被“分割”到《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两个不同的单元进行教学。乍一看,似乎一个系统性很强的知识单元被分割得支零破碎了。学习“因数倍数”与学习“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之间隔了好长一段内容,公因数和公倍数一直要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中学习“约分、通分”时才学到。好像变得需要用到什么了才拿出点什么来似的。再

8、就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节,许多老师发现以往用的很多而且方便快捷的“短除法”不见了,教材介绍的方法却是让学生用“枚举法”,先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圈出它们的公因数,然后再从中找出最大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