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教师成长.doc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教师成长.doc

ID:1604713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7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教师成长.doc_第1页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教师成长.doc_第2页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教师成长.doc_第3页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教师成长.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教师成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教师成长论文关键词:教师角色心理困惑教师成长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青年教师进入教学岗位,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问题也再度凸显。本文从教师角色和教师成长两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角色及青年教师在角色转换中的心理困惑,并相应提出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的迅速发展,青年教师的队伍日益庞大,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但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刚跨进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在教师角色转换、角色认同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都存在很多困惑。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一困惑,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工作中,承担好

2、教学研究工作,发挥自身的才智,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方式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如父母、工人、农民等都是社会角色,教师也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对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角色又被赋予更多的内容和意义。所谓教师,

3、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具体来说,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塑造者;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成员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时,便充当着特定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角

4、色的形成有时间、程度等差异,这些差异将影响一个教师的成熟和成长,最直接的将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表现为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别开来。  角色认同阶段。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角色的认同不仅是认识上了解了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情感上也有所体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在一个人正式充当这一角色,有了

5、教育实践后才真正开始的。4  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要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其次,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掌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是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再次,要促进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新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是自身的心理需要发生变化。 

6、   三、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    (一)教师角色意识淡薄  新教师虽然从报到那刻起,在形式上已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分转变,但思想仍未脱离学生的意识和心态,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特别是有些高教新教师不是从师范院校出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因此也就欠缺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面临新的工作、生活环境,需要逐步适应高校工作的特点,同时初为人师,在角色认知上便存在着朦胧感,没有科学地分析并理性地理解教师这个职业。  (二)教学效能感缺乏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人对自己

7、能否成功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可能结果的判断,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分为一般的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能力的认可程度。  新教师刚进入高校,第一次接受教学工作任务,对教学工作的结果预期只能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相关信息来做出,有不明确、不稳定等特点。另外,由于自己的

8、教学工作能力还没得到过验证,对自己的教学效能预期也无法做出判断,于是在教学工作中容易出现信心不足或者迷茫的情况。  (三)心理上缺少归属感  高校是人才集聚的地方,其教师结构及其组织形式与中小学的不同,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