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初稿

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初稿

ID:16014607

大小:239.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8-07

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初稿_第1页
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初稿_第2页
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初稿_第3页
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初稿_第4页
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初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初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有关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最近二十年来,社会适应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因为很多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与其今后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联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对个体今后的情感、人格、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与较好的学业成就及社会技能有关。反之,不良的社会适应行为与个体今后发展中的社会交往困难,以及精神病理有关(Blandonetal.,2008)。前人研究集中于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神经生

2、理、气质、情感风格、认知发展以及性别和年龄等内部因素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通常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过程,是儿童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Gross(2002)等人认为情绪调节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过程,要经由人际的交互作用来完成。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情绪调节的发展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中,人们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适应行为。Eisenberg(1997)发现,儿童的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消极情绪调节以及情绪不可调节等特点。对于学龄前儿童,家庭是其成长和受教育的主要场

3、所,父母是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家庭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均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父母的情绪和社会性(家庭情绪表达)会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产生作用。Cassidy(1992)曾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设:儿童的情绪调节可能是家庭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之间联系的中介。具有积极情绪表达的家庭可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并且又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但是这个假设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家庭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这两个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并试图验证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1社会适应行为1.1社会适应行为

4、的界定社会适应是个体以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从而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或者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Ward,1994)。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是其由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行为是社会适应最重要的内容。在早期的研究中,社会适应行为也被称作社会适应能力。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斯帕罗(1984)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按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要求独立处理各种日常生活事物的能力。道尔(1953)则认为适应行为是人类有机体保持个体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能。美国智力落

5、后协会(AAMR)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个体达到社会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和程度。这一个界定在适应行为研究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我国学者也对社会适应行为做出了界定。朱丽琪(2005)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指满足个人要求和社会要求所需的日常活动能力。聂衍刚(2005)指出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学会的行为,也是个体独立应对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期望的能力水平的反映。研究者对社会适应行为的理解的角度和侧面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对适应行为概念的理解

6、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都强调社会适应行为是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相同的行为对于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但对于处于另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可能就是不良的适应行为;第二,他们都强调了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期望与要求。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期望与要求是不同的。本研究综合上述界定方式,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与其年龄相符并与所处社会和文化的期望和要求相一致的行为。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本任务,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学龄前期是儿童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转折期,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7、因此,社会适应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1.2社会适应行为的分类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适应行为进行了分类。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任务来源,聂衍刚(2005)将其分为社会内在适应行为(例如身体适应、心理适应)和外在社会适应行为(例如独立生活、社会交往)。从社会适应行为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社会适应良好的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两大方面。社会适应良好的行为是指个体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以及根据社会规范和环境要求,必须达到的、具备的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行为,例如独立的日常生活行为、亲社会行为、情绪的自我控制等。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也称作问题行为,是个

8、体在社会生活中不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一般是指那些与社会规范和环境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