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04909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7
《欣德米特《中提琴奏鸣曲op.25 no.1》演奏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欣德米特《中提琴奏鸣曲Op.25No.1》演奏分析谈到中提琴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保罗·欣德米特(1895-1963),他作为一名作曲家,为中提琴开创了现代独奏协奏曲的先河,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中提琴的作品;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中提琴演奏家,他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大大推动了中提琴的发展。他的作品让人们完全改变了对中提琴在乐队中常扮演“幕后”角色的印象。在这首作品中,欣德米特充分发掘了中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潜力,密集的和弦以及丰富的音色力度变化,让中提琴表现出很强的张力以及色彩性乐器特点。下面笔者将从和弦的演奏、力度变化的表现以及揉弦的变
2、化三个方面乐曲进行演奏分析,希望对这首作品的学习者能有所帮助。一、和弦的演奏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和弦,尤其是在第一、二、四乐章中。和弦在不同的时期作品中有不同的演奏方法,有“琶音式”的演奏,有“2+2”(三和弦或四和弦分成两个平面来演奏),有所有平面一同发音的演奏。在通常情况下,后一个双音都是更重要的,因为旋律都是后面的双音中。但是在这部作品中,许多和弦的处理方式并非如此。在第一乐章的第1小节,第一个和弦的两个双音同等重要。当演奏这个和弦时,第一个双音要演奏的饱满有力,发音要清晰。它犹如全曲的一个启动力,要把第二个双音深深地从内部“刨”
3、出来。这对右手发音的要求很高,第一个双音容易演奏的太虚导致发音不充分或者弓压太死导致琴弦不能振动。同时,右手持弓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稳固的握弓手型与弹性的手指关节。稳固的手型是保证大臂力量顺利传达到弓毛的基础,否则力将会“泻掉”;而弹性的手指关节是保证力量传递的“管道”,力量是灵活的,任何关节僵硬都会导致“管道”堵塞。这一点在演奏和弦平面转换时更加重要,我们应该在换和弦时保持住力量,把这一个和弦饱满地演奏出来。在音准方面,这部作品的演奏也有别于传统作品。由于大量传统意义上不协和和弦的采用,如增减五度,小二度,大七度等等,所以演奏这些作品时应
4、该加强演奏者熟悉这些音程的训练,可以通过构唱这些音程,提高耳朵对不协和和弦音准的辨别能力,这是掌握好近现代音乐作品必须具备的听觉素质。二、力度变化的表现在这部作品中,几乎每一小节都有力度记号或者表情记号。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尤其是渐强的处理很有特点,笔者将其归为三类:1.小乐句的渐强:要求在一弓之内,以很快的速度做到渐强,如第一乐章的第39—40小节,演奏时需要瞬间的爆发力。2.长乐句的渐强:大段的连弓,突出旋律起伏。如第二乐章的乐段b,演奏时要先从整体设计,有层次地渐强,逐渐达到旋律的高潮。3.连续的反复渐强;如第二乐章的第17—1
5、8小节,在瞬间渐强后立即轻下来,突然再进入下一个渐强,多次重复。这是欣德米特这部作品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要求演奏者具有很高的右手控制弓的能力。总之,不管是哪种力度变化,都是在处理“强”与“弱”的关系问题,只是时间差和音量差的问题。不管那种对比,演奏者都要在脑海中提前构想好强弱的程度。为了达到更强烈的效果,我们应该在保证发音充分的情况下做到极限。这对演奏者的耳朵与心理承受能力有很高要求,要敢于接近“万籁无声”,敢于迎接“震耳欲聋”的感受。这种狂热的情感在近现代作品中无处不在,演奏者要从加强自我的情感体验出发,去体会和演奏这些力度变
6、化。三、揉弦的变化为了达到作品多元化表现目的,揉弦的变化至关重要。如第三乐章的第1—2小节,为了达到一种宽广,大气的效果,揉弦应该宽而快,并且每个音符都演奏成保持音。右手配合左右,采用很深的运弓,感觉到琴弦的充分振动,使揉弦加大这种振动。由于需要宽而快的揉弦,手指肉垫接触琴弦的面积要多一点,滚动范围更宽,需要手指良好的松弛感,尤其是手指第一关节的灵活性,它是力量传递到指尖的重要途径。同时,手腕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激发手指的快速运动。在发力的同时,可能带来小臂的紧张,这是由肌肉的生理特性决定的。但紧张并不等于僵硬,这种紧张应该是可调节的。在第三乐
7、章的第4小节,该句与上一句在力度上形成鲜明对比(ff至pp),揉弦就更要体现对比了。为了达到朦胧,虚无缥缈的意境,适宜采取“似有似无”的揉弦。揉弦幅度和频率都要稍小,手掌要控制力量的传输,在紧张与松弛之间调节。根据每个人揉弦方式的不同,耳朵是检验效果好坏的最终标准。用心去体会和感受,随时调整揉弦的音色。欣德米特的这首作品可称得上现代中提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之作。作曲家创作完该作品后,多次亲自演奏该作品,它同时也受到现代许多中提琴大师的青睐。由于作曲家身兼创作者和演奏者的双重身份,所以我们在学习演奏这部作品时,应该多从作品本身的一些特点,通过运用科
8、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演奏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使演奏者能把自己的音乐个性与作曲家的意图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演奏。参考文献:[1]林逸聪.音乐圣经[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