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

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

ID:15927836

大小:8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6

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_第1页
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_第2页
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_第3页
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_第4页
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周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在凤凰网发表博文《中国编年史为何始于公元前841年》后,有的网友询问,中国历史纪年把周厉王和周宣王之间的14年称为“共和”,这“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有争议、而且至今存疑的。我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更没有专家教授头衔,只能作为一个文化人所涉猎范围讲一点看法,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首先,“共和”作为一种不同于“君主”、也不同于“摄政”、“干政”的执政方式,最基本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协商,二是替代。所谓协商,就是由两方或多方相与协议执政。所谓替代,就是在君主虚位的情况下替他执政。这

2、两层基本意思在现代共和制中也还保留着,但属于民主和宪政体制。我们现在用来对译现代共和制(republic)的汉语“共和”一词就是由西周史官首先发明的。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他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此作为中国历史纪年的的开端。按《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当年是“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也就是由召公和周公两人协商、替代周厉王执政。(请注意,司马迁是把召公放在前面的。)可是,正史上对召公的记载很确切,而对那位周公(一说是

3、周定公)的记录却很少。不但如此,而且后来发现的史料上还出现了不同的说法。西晋发现的《竹书纪年》和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清华简》《系年》,就跟司马迁当年看到的史料记载不同,出现了一个叫“共伯和”的人物,说是共国伯爵、名和。并且说这14年是由他一个人“干位”和“摄行天子事”的,周史纪年那“共和”的意思,就是共伯和的简称,不是现在所说的“共和”之意。而《左传召公二十六年》和《鲁连子》等篇也有“共伯和称王,行天子事十四年”的记载,《国语》里根本就没有记载“共和”一事。古代和现代一些史家因此就很相信共伯和一说。这样一来,到底是“

4、周召共和”还是“共伯和干政”就成了问题,所以只好两说并存。而2003年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单氏族谱)其铭文显示周厉王之后就是周宣王,也没有中间的“共和”纪年,再度引发了“共和”的争议。不过在我看来,还是周朝史官和司马迁的说法比较靠谱,理由如次:一是司马迁所依据的毕竟是正史资料,包括国家档案西周史官的记录和春秋历谱牒(宗室族谱,汉以后散失了),而后来发现的《竹书纪年》是魏国史官所作,《系年》则是楚国史家的著述,那个“逑盘”也只是一个家族的族谱。这些史料虽然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前就埋在地下,司马迁没能看到,但史料本身的价值

5、档次是不一样的。二是共伯和干政不大合乎情理。一个诸侯国的伯爵跑到京都就可以干政?那其他诸侯和公侯贵族们能臣服吗?两人协商当然属于替代,他一人“干政”还能算替代吗?史官们又能把他的名字当做周朝的年号记下来吗?当然,西周时诸侯进入王朝“干政”的事也不能说绝对没有,《韩非子》里就说那个“逑盘”上刻的单氏干过种事,但这只是一家之言,无法坐实。三是不能忽视召公这个核心人物的作用。此人可是西周世袭的公相,名虎,谥号穆。无论是司马迁的《周本纪》还是《竹书纪年》都确切记录了这个人物,而且对他在当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公认的。比如他曾经对

6、周厉王禁言提出过规劝,最关键的是在国人暴动期间,他能把周厉王的儿子(太子姬静)保护起来,14年后又辅他继位,做了周宣王,可见召公在那个期间在政治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有召公这样的权威核心人物存在,无论是共伯和也好、周定公也好,一人“干政”事实上都是不大可能的。四是所谓“国人暴动”的性质决定不大可能一人干政。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当时“国人暴动”,并不是人民(特别是奴隶)起来推翻周厉王,更像是贵族联手发动的有计划的政变。不然的话,破坏性没那么容易节制,周王朝的正统也不可能得到维护。据有的学者研究,周厉王的暴政,不仅是武力制谤

7、,还包括启用了非高贵血统的人当大官,强制实行对贵族垄断的山泽土地征收财产贡赋的专利政策,才遭到贵族强烈抵制反对。既然是贵族联手政变,权贵协商替代执政也是必然的,至于具体操作的是那几个人,倒并不重要。基于以上理由,所以我认为西周史官把这一段历史纪年称之为“共和”是符合史实的,其本意就是贵族公侯协商替代执政。他们这样记录历史的态度和精神也是值得后人传承的。您可能也喜欢:西周青铜器特点西周有哪些外族欧洲贵族贵族精神贵族0上一篇 << 赵本山退出春晚是“通俗文艺”的…    下一篇 >> 赵本山“罢演”小品到底说明什么… 苏东

8、坡是“公知”学习的好榜样这个观点是我最近读苏词想到的。如果你了解苏东坡的仕途遭遇,再读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会越发觉得他真了不起。苏东坡写《赤壁怀古》唱大江东去,雄视千古江山和英雄伟业,虽然篇末略带感伤,但通篇奔马轰雷、气派尤为豪迈,读者很难想象他此间正身处人生低谷逆境。一个刚刚遭受过牢狱之灾和奇耻大辱贬谪到黄州的骚人,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