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0051
大小:4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2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诗歌论文:浅议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体会摘要:初中诗歌教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教学质量如何,是衡量语文教师知识水平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试金石。那么,如何搞好中学诗歌教学呢?本文将展开来探讨。关键词:诗歌教学激趣品读练笔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实施,我们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诗歌教学的课堂仍然在“低效状态”下徘徊。如何切实提高诗歌的有效教学,成为我们当前急需
2、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教学实践表明,诵读是课堂中一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配乐录音进行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1.读出音韵节奏。如,读“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时,应指导学生把握“绿”、“闹”字
3、的重音朗读;读杜牧的《赤壁》时,为了更好地明确此诗的结构层次和情感表达,就应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朗读语调进行区分使用。2.读出诗歌大意。例:一次外出听一位老师教学《在山的那边》一诗时,对于诗中“山”和“海”所蕴含的意义,老师没有进行深入讲析,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原诗,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几遍下来,许多学生自然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二、发挥意境想象再现法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
4、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三、诱发学生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诗
5、是心灵的体验,具有生命的质感,是生活中真实感情的表露形式。可以这么说,情感就是诗歌的灵魂。一首无病呻吟的诗,即使辞藻再丰富,想象再奇特,恐怕也难以打动读者。相反,最能让读者怦然心动的,恰恰是那些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淳厚真挚的作品。诗歌教学也就是情感教学。语文教师应当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要善于披文入情,达到情蓄于胸而自发的那种自然程度,然后用这种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体会、领悟、反思,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出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将学生引入诗歌
6、的意境。如陆游《示儿》表达的是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愿望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李白的《行路难》则表达作者从抑郁苦恼中走向自信的豪迈之情。只有教师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真情实意,并产生共鸣,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才能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才能陶冶心灵,塑造高尚的品格。另外,在诗歌教学时,还可以创设情境,煽动学情。“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诗歌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和渲染气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
7、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像《登鹳雀楼》《望岳》这些描写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诗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四、联系现实,理解哲理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作所蕴含的哲理。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有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鉴赏教学时,可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其中的哲理:人们探讨某个问题,有时会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犹如在苍茫的大海航行中失去了航向。在万般无奈迷茫惆怅之际,突然
8、蹦出一个“灵感”,给人们新的航标,新的启示,新的希望。联系此情此感,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的理解会得更深刻,更透彻。再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的诗意是说,由于人们观山时的立足点不同,对于山的形象,感觉就不同。它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要被某一局部现象所迷惑。教学时可联系现实,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思想方法不同,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