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84969
大小:4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6
《胡适鲁迅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借重与援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胡适鲁迅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借重与援手杨建民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两位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人物,开始了各自的中国古典文学专题研究。他们是——胡适,鲁迅。在胡适,上海亚东图书馆(按:出版机构)重新点校的多种古典小说出版,邀约其写序,这给了他潜心研读、考索以契机;古典小说研究于鲁迅,大约主要是由于到大学授课,需有独自专业,边研读边写讲义,这就有了后来结集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 这研究工作虽然各自进行,可研究的内容却有许多接近,甚至一致;胡适与鲁迅,又是“五四”时期掀动新文化运动的战友,彼此间研究成果相互借重,想来也在所难免。这样的借重,除去作者自己注明,有些却不大容易见出。可是,凭着作者偶尔提及的
2、线索,我们还是能够显明地感觉出这一点。近日,笔者在研读胡适这批有关古典文学论文时,比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希图从中钩沉出一些相关线索,以期见出两位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彼此联系。这工作,虽颇为烦难,却也很是引发人兴味的。 《红楼梦》谜团的实证破解 《红楼梦》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引发出种种正常或意外的看法,它的重要位置,也使其自然成为鲁迅,尤其胡适格外关注的作品。从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看,胡适对这部书下了极大功夫。几篇重要、树立观点的文章,写作时间也略早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后发优势,使鲁迅对胡适这些文章的借重,无从避免。 一九二一年初,胡适花了很大气力,写出一篇幅达二
3、万余字的《〈红楼梦〉考证》。此文以新的文艺观念主导,辅之周详、严密地考证,对先前有关《红楼梦》研究的种种穿凿附会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在此之前,一些研究、写出文章者以为:《红楼梦》是一部隐射之作。或说其“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即是写顺治皇帝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之间的关系。书中宝玉即顺治皇帝,林黛玉便是董小宛云云。或认为《红楼梦》为“政治小说”。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先生,其作品为《石头记索隐》。蔡元培认为:此书“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可是,“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之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
4、状况。”(《石头记索隐》一页)该书认为:书中“红”字多隐“朱”字。朱者,明朝帝姓也,也就是说汉人王朝;宝玉有“爱红”之癖,这就是说满人爱汉族文化;好吃人口上胭脂,即是说拾汉人唾余……;此外的一派,当时影响最广大,即认为《红楼梦》所记的是清代著名人物,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之事……云云。 这数派的观点、思路,在胡适看来,全都不对。“因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那么,胡适是如何研究,破谜的呢?按他的说法:“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版本与可靠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
5、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由此入手,经过细致考索,胡适得出结论:《红楼梦》系曹雪芹所作。由此上溯,他的家世情况也渐渐浮出。由其本人及家庭情形,胡适得出六条结论。其中有关《红楼梦》本身的结论是第六条:“《红楼梦》是一本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 这篇长文发表之后,虽然还有蔡元培等人的反驳,可是,这样一种通过考证方法导引的观念,却指示了确切的研究方向。这之后,应者蜂起,形成了此后“红学”研究的最基本流派。鲁迅此时正值《中国小说史略》的《红楼梦》章节写作,胡适的研究当然是值得信赖的成果,借重也就
6、不言而喻了。 《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胡适的考证的确多有借重,尤其对旧观念的评说及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家事方面,大都采信,并一一注出。例如介绍旧观点“纳兰性德家事说”,在引了一些材料后,鲁迅说:“然其他事迹,乃皆不符;胡适作《红楼梦考证》(《文存》三),已历正其失。”(杨按:《文存》即《胡适文存》一集。鲁迅在这里引用的《红楼梦考证》文,收《胡适文存》一集卷三中。)待介绍“康熙朝政治状态说”时,认为此派观点虽然“旁征博引,用力甚勤”,“然胡适既考得作者生平,而此说遂不立,最有力者即曹雪芹为汉军,而《石头记》实其自叙也”。对胡适研究结果,十分信赖。在概括介绍了曹雪芹身世,家庭背景,个人晚年际遇,写作
7、状况之后,鲁迅特别附一笔:“详见《胡适文存》”,因为这些全出自胡适考证。 当然,在《红楼梦》本身的文艺性方面,鲁迅自己是作家,体会深切,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自己独到的会心。例如说“宝玉亦见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概括十分得当。至于那节著名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更为后来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