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55577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6
《模块五测试和讨论题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模块五测验答案 题目1 压抑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抑制到潜意识领域当中,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遗忘。 题目2 以否定、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是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指标。 题目3 压力的情绪反应不包括(抑郁) 题目4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属于情感智力的是(交往——人际关系智力) 题目5 情绪智力以 (情绪和情感)为操作对象。 题目6 萨罗维和梅耶情绪智力理论的四因素模型中体现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的是(情绪整合能力) 题目7 儿童与青少年面对的心理冲突主要是(独立与依赖) 题目8 “一位教师评职称
2、没评上,推说领导不识才”这里他所采用的防御机制是(投射) 题目9 在众多防御机制中,最为成熟的方式是(升华) 题目10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戈尔曼)提出的? 题目11 在陷入抑郁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认知重建)的方法 题目12 (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代表性指标。 题目13 萨罗维和梅耶将情绪智力的能力概括为(4)方面能力 题目14 劣性情绪指的是(过度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题目15 以否定、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是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指标。 题目16 灵活应对风格的个体面临可控的环境,往往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
3、。 题目17 深呼吸、肌肉放松或想象放松等放松技术调节可以调节(焦虑)情绪。 题目18 同一事件,个体是否感到压力的关键在于当事人的(认知评估) 题目19 运动宣泄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缓解(抑郁)情绪。 题目20 在多数情况下,比较健康的应对方式是(问题应对) 题目21 “心烦意乱或感到恐慌”是典型(焦虑)症状。 3.职业倦怠有哪三个指标?如何调整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的三个指标: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调整自身的职业倦怠:要解决职业倦怠,组织调节比个体调节更重要。一方面要靠教师个体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求教师所在的单位、部门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度、
4、工作的安排等。只有两个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一)教育管理的组织调节1 .教育管理者要坚决实施 “ 以人为本 ” 的管理思想。在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 “ 以人为本 ” ,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并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舞台。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要有科学、全面的认识,要客观了解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规律及危害,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的认识、思想、心理调整工作,要引导教师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倦怠的现实。2 .教育管理者的激励和协助。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5、学校领导要创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校长及管理人员的领导作风必须是民主友善的,因为教师在专制气氛下容易产生心情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校长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设法协助教师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许多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是与他们因为生活水平不高而不安心工作有关。学校管理者还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的时间与场所,要增加教师进修的机会。3 .社会支持系统的关心。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与其他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这种联系很差,单就个体来说,就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和
6、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教师职业是伟大与崇高的,但是教师必定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物质支持,又要有精神支持。4 .心理治疗。当教师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求助心理专家进行诊断、咨询甚至治疗。教师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卫生观念,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惑,更要勇于寻求科学有效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二)教师个体的自我调节1.自我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要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7、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时,要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这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产生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自我效能感。2.人际关系的改进。教师要十分明白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作用。改进人际关系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要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要注意自己能力、特长、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学会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等。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