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

ID:15832562

大小:111.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06

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_第1页
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_第2页
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_第3页
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_第4页
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汉语词义与词形的辩证关系语言以意义为中心,形成各级语言成分和单位。意义是语言的实体、内容。语音语法只是语言的外在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只有跟语言意义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语言的具体单位。中国的传统研究以意义为中心,最发达的学科是研究语言意义的训诂学,研究语形的语法学、语音学长期以来都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它们只是在研究语言意义的时候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即使是传统的文字学也绝不同于今日的字形学、字体学,而是以文字为媒介,研究的是古代语或书面语。现代语言学从传统语言学的“合”走向“分”是一大进步。但分成语法学、语音学、词汇学、文字学几大块后,壁垒森严,日渐忽视了

2、它们之间应有的联系和制约关系。把一些交叉问题或因果问题局限在人为的单一“学科”,特别是忽视了语法、语音、文字领域中大量问题的词义分析。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一种语言实体。词义是这个语言实体的内容,起决定性的作用。用以记载表达词义的是词的形式。词的形式可分为词的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广义的词形还应加上词的书面形式,即汉字,这对汉语来说较为必要)。任何一个词义都会被赋予这样或那样的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任何一种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都会蕴含这样或那样的词义内容。试想二者中的一方单独存在是不可能的。二者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一面

3、。某个或某类词义总会经常被赋予某种比较固定的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反过来,某个或某类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也总会经常含有有某种特点的词义内容。这就是在词这一级语言单位上,把词义和词的语音问题、语法问题,连通起来考虑的一个理论出发点。在理解这个问题时,不必动辄用音义的约定俗成来束缚自己的手脚。因为现在摆在面前更多的是在语言的漫长历史发展中,或语言内部变化的主要作用力━━类推,所产生所引发的问题。在考察词的意义与形式的密切关系时,我们有这么一种感觉,二者之间的对应力并不是平衡地存在。一个具体的词义需要一个具体词形表示,却不需要一类词形表示;而一个具体的词形可以表达一个具

4、体词义,也可以表达一类词义。以前的研究,从词义看词形的时候多,从词形看词义的时候少;从一个词形看一个词义的时候多,从一个词形看一类词义的时候少。而且这种研究也多限于个别的具体问题,一到宏观上把握词义与词形关系的时候,又开始作茧自缚了。如现代语言学对“声训”的评价就是如此。词义的系统联系和整体性不仅贯穿在词的意义内部,也会融汇在词义与词形的种种联系侧面。本章将分析在词这一级单位上以语法语音文字等形式表现出的内部语义状态及其变化。第一节汉语词义与语音的关系一、词义与语音联系的本质特性语言是人类思维交际的符号系统,这套系统的物质外壳是语音,内容是意义。意义凭借语音才

5、得以表现,没有意义,语音也就不成其为语音。语音与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相同的意义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现,如“行走”义,汉语、英语、日语分别用[zou]、[gou]、[aruku]来表示,粤方言则[zeo]来表示。相同的语音形式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内容。如[ti]在汉语中不计声调可以表示“梯”、“提”、“体”、“替”,同是阴平也可表示“梯”、“踢”、“锑”等不同的词。又如[hai]同一个音,汉语、英语、日语中表示的分别是“害”、“高”、“是(对,答应语)”等不同的词语。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准确地指出了这点。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

6、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篇》)马克思也说过:“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资本论》第一卷)这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企图在每一个词语的最初定名上寻找音与意义的必然联系肯定徒劳无功的。如说“‘与’字之音,与‘乎’字相终始。‘乎’喉音,音之始;‘与’唇音,音之终,其用法亦大同。”“‘哉’音启齿,其声悠长,经籍用以破疑而设问者盖寡,用以拟议量度者居多,而用以往复咏叹者则最称也。”[1]即是此例.那么,说词义与语音有联系,“因声求义”是汉语词义探源的一种有效求义方法,又是从何说起的呢?二、语音表示意义的合理范畴在我国传统的词义研究中,“

7、因声求义”是一种基本方法,前人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经验,“六书之学有形有声有义,而声音在六书之先,形以写之,义以寓之。”[2]形音义“三者之中,又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3]“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之所由生。“[4]甚至有人说:“试取《说文解字》观之,其说解之字,什九以声训,以意训者至鲜。”[5]因声求义法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普遍运用,就在于它准确揭示了古汉语音义密切联系的一个侧面。语言之初,词语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规模的扩大,人类对自然对自身认识的加深,交际内容逐渐增多,语言随之发展,词语数量亦随之增加。人类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是依据和运

8、用已有的知识,旧知识总会以这种那种的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