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9945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2
《《橘逾淮为枳》学习参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橘逾淮为枳》学习参考《橘逾淮为枳》学习参考《晏子春秋》【学习目标】 1.掌握实词习辞、坐、酒酣、诣、避席、其实、熙、病……。 2.学习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的方法。 3.懂得“橘逾淮为枳”的道理。【正音正字】 枳zhǐ 诣ì 曷hé 熙(同“嬉”)xī【翻译】原: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吾欲辱之,何以也?”翻译: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原:左右对曰:“为其也,臣请
2、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翻译:身边的人回答说:“等他到,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原: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翻译: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酒喝得畅快时,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到楚王跟前。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原:王视晏子曰:“
3、齐人固善盗乎?”翻译: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就善于偷盗吗?”原: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翻译: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水土差别。现在人们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原: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翻译:楚王笑
4、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分析】 这则故事犹如一幕精彩的独幕话剧。 从时间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前后两段:酒宴前、酒宴中。 从地点看,我们可以把整个故事安置在楚国的朝廷上。 从人物看,有晏子、楚王、楚王近臣、盗者、吏等。 从情节看,先是楚王与近臣“密谋”,后是晏子与楚王“斗智”。 从人物性格看,楚王从“欲辱之”的阴暗心理开始,到“反取病”的尴尬局面结束。 晏子“习辞”,这里暗示晏子机敏、善辩,为他最终战胜楚王伏笔。而楚王明明知道这一点,却还要“辱之”,说明楚王自以为是,自讨
5、没趣。楚王能与左右商量,则说明他还有一点自知之明;这为他最后能自我解脱留有空间。 从人物性格看,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他既要完成使命,又要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中晏子有个很重要的动作“避席”。此时的晏子心中有怒火,但表现却显出“君子风度”。 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到楚国。楚王与近臣导演了这场“戏”,原本要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但因晏子机智善变,从容不迫,巧妙地回敬楚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思维训练】 1.如何理解“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6、人也,坐盗。’”楚王赐晏子酒。——早已经密谋要“辱之”,却还“赐晏子酒”,写出楚王虚情假意。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当“酒酣”之时依计行事,说明时机把握得很好。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楚王明知故问,准备发难。 对曰:“齐人也,坐盗。”——无中生有,煞有介事,自欺欺人。 2.“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这里的“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楚王“视”晏子而问,楚王这一“视”,充满着得意的神态,是流露着蔑视的眼光。 3.最后楚王知道自讨没趣了,为什么还要“笑”?楚王是无可奈何的“笑”,这是苦笑,是
7、尴尬的笑,自嘲的笑,痛苦的笑。 4.如何理解晏子的回答?晏子说了四句话,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前三句晏子巧妙地暗暗地打了个比方。第四句,话题一转,直接把这个“比方”抖出:这个齐国的“盗”,就像“橘”,它生于齐是“橘”(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使民善盗)。同为橘,因为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同的生长环境:水、土。在中这是打比方,晏子面对楚王“齐人善盗乎”的一句带有挑衅和侮辱性的问话,针锋相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5.楚王为什么
8、要侮辱晏子?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要羞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一句泄露了天机。 6.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聪明、机智、善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