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04674
大小:4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5
《洛阳上清宫的奠基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上清宫的奠基人 上清宫的奠基人 上清宫的奠基人 上清宫的奠基人 上清宫的奠基人 上清宫的奠基人 上清宫的奠基人 12日,绵绵秋雨中,参加“老子与洛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我市宗教界人士,一起为上清宫的复建奠基——上清宫,我国著名道观,位于邙山翠云峰,乃是道家鼻祖老子著书炼丹之地,隋有老子庙,唐建上清宫,抗战时期遭日军飞机轰炸,古建筑多有不存……来了几百位香客,有人在高声诵读《道德经》去上清宫采访之前,我没与上清宫的道长联系,只是和一位摄影记者一道驱车来到邙山翠云峰,想看看即将重建
2、的上清宫是否热闹,因为印象中的上清宫,已是房舍颓然、香火沉寂了。正是重阳佳节,殿前来了几百名香客,以老者居多,间有青年,从老君殿门前开始,便是进香跪拜的队伍。再往里面走,翠云洞内香客云集,玉皇殿上诵经声声,殿里殿外一派热闹景象。在殿门附近,我问一个卖香烛的妇女:“今天怎么来这么多人?”她笑道:“今儿逢九,人就多了。”原来上清宫是逢九进香,每月的初九、十九、二十九是进香日,今天恰逢九九重阳,来的人就更多了。时间紧张,摄影记者忙着按动快门,我突然发现:一信客口中叼着香烟,手里却拿着《道德经》,随众人在那里高声诵读。我怕这个人上了镜
3、头不雅,就小声对摄影记者说:“等他把烟头扔掉你再照吧。”摄影记者会意,遂停止拍摄。 出了殿门,诵经声渐远了,我不免觉得好笑:道家讲究逍遥,一切顺其自然。他叼着烟诵经,也许这样他感到惬意,我又何必如此机械,如此认真呢?正在那里思考时,道长从下清宫赶来了,我们原本认识。道长张信铭站在我身边,一身道袍,打着裹腿,步履轻盈,说是刚才接到电话得知有记者来访,所以就上山来了。这位道长40多岁,是全真派龙门正宗第25代传人,如今担任洛阳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我提出要了解老子和上清宫的关系,他满口答应,连说:里面请,资料都在呢!而我却站定在山门之
4、外,看着绿色四合中的上清宫,琢磨起道家的渊源来……来到了老子悟道处,2500多年前的孔子也来过佛家道场最宜阳光,道家洞天却宜清风。站在上清宫山门前,我最想捕捉的是风。当年的老子,就是在这里握住了形而上的思维之风,才从玄妙的“道”出发,解析万物而幡然悟道的。他的《道德经》五千言,遍及宇宙万物,解读盛衰兴替,状描沧桑流变,最终不过只写了一个字——风。是啊,风,唯有风,这不具形体的生命,才能永远流动,它来去无踪,却真实存在,其余的世间万物一旦具有形体,终是那匆匆过客,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最终都要寂灭。老子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因为他选择
5、了洛阳作为他工作的城市,也不仅仅因为他选择了“东周柱下史”,担任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可以最方便地掌握周王室典籍,而是他在喧嚣的洛阳城中埋头工作的间隙,还能抬头看一看邙山翠云峰,看一看社会、人生之外的大自然。当时的翠云峰植被一定很好,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翠”,是有苍翠的树木来点缀的;“云”,是有较高的地势来支撑的。查查资料:翠云峰地处邙山最高处,海拔150米。登临此处,可以远眺,可以思考,所以老子时不时就上来转转。再看看《重建上清宫古迹碑记》中载,翠云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
6、丽,云日宣明”。道长说:你想啊,如此好山好水簇拥着翠云峰,这确实是个修炼悟道的好去处,在洛阳工作的老子,能不上这儿来修炼吗?传说老子工作之余,常来翠云峰修炼、炼丹、著书。他的祖籍虽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但他6岁时便随父亲李乾举家迁往东周都城洛邑来了,他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老子悟道之后,吸引了天下的好学之士,其中有一人,特想向他学习,这人便是鲁国学者孔子。公元前523年,鲁国国君送给孔子一辆牛车和一个书童,30岁的孔子风尘仆仆地往洛阳赶来了。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学习“先王之制”,二是探究“礼乐之源”,三是考
7、察“道德之规”。老子接受了孔子的询问,有时候是在城内,有时候是在翠云峰上。一次见面后,老子问孔子:“你现在读什么书?”孔子说:“我在读《周易》,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立即予以否定,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你知道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吗?”孔子回答:“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子一样,只能给人平添烦恼罢了。”说到这里,老子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看,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排列
8、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一顿连珠炮般的教训,把孔子砸蒙了,孔子没吭声。老子又问:“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求了27年道,仍然没有得道啊!”老子说:“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