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95715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4
《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基于校企融合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并从确定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等五个方面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校企融合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胡清(1975-),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教学管理;易飚(1973-),男,上海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机械制造技术。(江苏苏州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JSJG39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17-0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高科技成果急需转为产品,正需要大量技术型和技能型创新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研讨会”上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观念反映到高职教育领域,就是要促使高
3、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上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许多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始关注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但是由于未能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因创新教育条件限制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基于校企融合,构建相对完善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一、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不准。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一致的,但在目前创新教育实践中,以“应用能力”为目标这一本质要求未能明确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只注重高职教育中的“高”的一般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表
4、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已开设的创新课程中学科化问题突出,片面追求“创造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缺,课程体系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 2.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单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对课程的层次结构、布局比重和时序安排进行规划并实施运行。目前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停留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文理选修课程等单一的结构形式上。各课程板块虽然也引入了一些创新教育知识,但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在纵向上没有形成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到创新素质的层层递进
5、,横向上未能在学习领域上建立起由点到面的联系;致使学生在被动的“灌输式”学习中,获得的是一些不连贯、彼此孤立的信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3.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模式陈旧。从高职创新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来看,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知识运用,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学生很少能在课外获得创新实践的机会。校企结合的通道尚未打通,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学生的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流于形式。创新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不足,相关的师资、教材、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薄弱,新技术、新工艺等前沿知识难以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模
6、式陈旧贫乏,使创新实践活动停留边缘化、形式化、浅层次的层面。 二、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适应社会职业类型的多样化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社会背景及学习目的的多样性,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接轨”原则。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与社会就业需求、与行业职业岗位标准、与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接轨的原则。根据社会科技发展要求和就业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营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结合职业岗位的产品和技术创新
7、要求,引入国家劳动部、人事部颁发的行业职业标准,进行专业技术创新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把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与国际人才的标准接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原则。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由企业技术顾问、高职院校师生、社会教育专家三方共同确定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的系统性原则。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把高职院校和企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起来,把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也纳入其中,使学生将创新理论、方法和创新实践活动紧密
8、结合,建立“创新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技术能力提升―创新人格、素质养成”的创新教育系统。 3.课程体系构建的“开放性”原则。基于校企融合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