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61635
大小:149.5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08-04
《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
2、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一线串珠,让语文教学更简洁、流畅张飞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堂一度呈现出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这让语文教学变得不堪重负。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
3、是面对繁杂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披沙拣金,删繁就简,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明确、集中,课堂教学环节简洁、流畅,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新课程背景下,努力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简洁化的一线贯穿便具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一线串珠”“一线贯穿”的“线”,即语文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即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定极其灵活,通常因教材而异、因文本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那么,教学设计中如何选线串珠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一字立骨,纲举目张“一字立骨”法本是一种写作技法,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熟语作为艺术构思的
4、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这里指教师由课文中的某一个字、词、句生发开去而贯穿整个课堂。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如曹操《短歌行》的教学,笔者就是以“忧”为线索,去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揣摩诗人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设计紧扣“忧”字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一、诵读感知,读出“忧”情;二、知人论世,为何而“忧”;三、品味鉴赏,何以写“忧”;四、拓展延伸,古今同“忧”。“忧”是本诗的诗眼所在,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题旨。这样以“忧”字为主线,贯穿起诵读感知、内容分析、技巧鉴赏和拓展延伸这四个基本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重点突
5、出。上述“一字立骨”法,抓的是诗眼、文眼或题眼,主要是题旨型的线索。还有一种情况是抓住关键字、词、句作导引型线索。如首都师大附中刘明老师设计《兰亭集序》(刘明《后之览者,感斯文否?》,《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0年第7、8期合刊)这节课时就选用了文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句话作为主线,贯穿起第一个课时教学流程的设置。刘老师先这样设置导语:“……王逸少可是非常自信地认为同学们一定和他有相同的感触,一定会产生共鸣呢!你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然后学生放声朗读,寻找答案。找到答案后,由“斯文”,引出文章的写作背景;由作者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地认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等一系列的追问
6、,引导学生用原文语句回答,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实现了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目的。笔者在设计《氓》这课的教学时,就紧扣诗中三次出现的“淇水”为主线,牵引出整个课堂设计:由水与爱情引出“淇水”,进而由“淇水”的三次出现,引出主人公爱情婚姻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并由“淇水”引出诗歌中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样的解读方式有别于一般的教辅资料上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称呼变化,追寻情感抒情、叙事文章中往往会涉及对人或事物的称呼。称呼不仅能恰当地体现彼此间的身份、关系,同时也能体现一定的心理感受。那
7、么,称呼的变化也就会涉及人物情感的变化。如《氓》,抒情主人公对氓的称呼就有变化。第一章里,先是称“氓”,因为彼此关系未定,感情疏远。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说明对对方产生了好感。第二章先以“复关”代称,表达热烈的思念。然后称“尔”,这是两人感情确定后亲昵的称呼。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并含有反讽意味。第五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到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