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83319
大小:285.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08-04
《第十一册语文1-3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学科第【11】册第【一】单元课题:《1、山中访友》授课日期:2011年月日施教者:()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三、教学材料:1、朗诵录音。 2、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浮现出
2、怎样的情景?(引导交流)寂静的山林,低矮的瓦房,久别的朋友,拥抱的身影,这常常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山中访友”想象的情景。可是今天,当我们随着一位朋友去山中访友,你一定会见到一幅与我们通常的想象截然不同的画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读的部分多读几遍2、分小组朗读,评议。 3、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全班展示。 4、交流初读感受:你看见了作者的朋友了吗?有哪些?三、分段品读,体会情感 过渡语:拜访了这么多朋友,你觉得作者同他的朋友感情深吗?让我们一起再反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同他朋友
3、间的深情。 1、先默读课文,用符号划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喜爱朋友的词语或句子,想想词句的含义,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教学思路设计:以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导入,直截了当,具体可操作,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就有目标性了。创设具体的语境之后,学生才有话可说,体验深刻,有了体验,学生的朗读才感情。54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根据学生情况适当选择下列训练点。) ⑴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一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对老桥的喜爱?“德高望重”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4、?这一段中哪一部分具体写了古桥的“德高望重”?(“你把多少人马……惟有你依然如旧。”)作者看到老桥,充满喜悦而又充满敬意,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吗? ⑵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经在哪些诗句中见到过“知己”?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知己”?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树是我的知己?我是树的知己? (“呼喊我的名字”“与我交换眼神”“我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⑶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作者像这样连
5、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形,读一读这一段,跟每个朋友热情地招呼一下。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 (你好,___的___!你____。) ⑷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为什么作者从一片落叶看到了生命的奥秘,从一块石头听见了时间的回声?你能像作者一样联想一下吗? (鞠一捧清泉,我看到了;挥一袖清风,我听到了……) ⑸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6、、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文开始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这样反复提到“好心情”说明什么?课堂应该是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读自己的句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凸显个性。六、课后反思54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二、学习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三、教学准备:1、朗诵录音。 2、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经典文段诵读 上节
7、课我们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了课文的语言,体会到了作者和山里朋友的深厚感情,现在谁能把自己体会得最深刻,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朗读展示)二、整体回顾,感悟写法 1、当老师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我就特别喜欢。同学们喜欢读这篇课文吗?为什么? 2、你们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特别之处了吗?(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写法)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这所有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作者赋予他们“举首投足”和“喜怒哀乐”,使人感觉栩栩如生。 3、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三、总结全文 随着作者在山
8、中走了一圈,我们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即将要同他们告别时,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把这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当成这么好的朋友呢?你觉得他们值得做好朋友吗?教学设计思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文章本身字字玑珠,句句含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