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黄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方法论演进_从门格尔到米塞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方法论演进:从门格尔到米塞斯黄雄摘要:针对当代主流经济学过分“形式化”和“经验主义”的趋势,本文试图从米塞斯讨论方法论著作的文本出发,梳理他来自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的三方面的思想渊源:(1)由原子论的研究方法发展到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原则,(2)由经济学的主观价值论发展到人类行为学的主观主义,(3)由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子论发展到行为学的先验论,揭示出他与传统奥地利学派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显著区别,以期引起经济学家对这些独特的方法论原则的注意,从而不至于误入极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歧途。关键词:奥地利学派主观价值论个人主义人类行为学在门格尔创立奥地利经济学派之初,这一学派就以
2、独特的方法论显著地区别于其他经济学者,并逐渐获得国际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作为奥地利学派的关键性的第三代代表人物,米塞斯(LudwigvonMises,1881-1973)提出先验主义方法论,并试图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人类行为学研究中,此时他的方法论并没有得到经济学同行们的多少好评,甚至受到极端的蔑视和嘲笑,反而在经济学以外,如政治学、哲学、公共选择等领域,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也同样还是备受争议。图1奥地利学派主要传承关系图上图展示了奥地利学派主要的传承关系,作为奥地利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米塞斯首先站在前两代奥地利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发展
3、自己的思想。本文试图从米塞斯讨论方法论著作的文本出发,梳理他来自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的三方面的思想渊源:(1)由原子论的研究方法发展到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原则,(2)由经济学的主观价值论发展到人类行为学的主观主义,(3)由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子论发展到行为学的先验论,揭示出他与传统奥地利学派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显著区别。为了分析米塞斯对门格尔“个人主义方法论原则”和“主观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首先概述门格尔开创奥地利学派之初与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之争”的主要观点。一、方法论之争在经济学思想史上,卡尔·门格尔(CarlMenger,1840-1920)于1883年出版了《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4、》,引发了以古斯塔夫·冯·施穆勒(GustavvonSchmoller,1838~1917)为首的德国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之间的的方法论之争。下表简要列举了双方论争的内容及其共同点:—95—奥地利学派(门格尔)德国历史学派精确的取向(exactorientation):精确性理论任务是让我们以其特有的方法理解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取向(realistic全部现象的某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精确理论教理论研究的-empirical):我们以精确的方式探究并理解经济人在满足其“取向”历史学的理论任务是教我们理解某一物质需求的活动中其自利之心的种种表现形态,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让我们理解人
5、的某一个别方面,可能是最重要的,即经济的一面原子论(atomism):有机体论(socialorganism):国民经济将复杂现象还原至他们的构成要素,还原至其因“集体主义”的有机体论,将这些社会研究的出发果关系中的个体因素,探究个体因素(个体人的现象理解为作为整体的现实的社会有点经济现象)的规律来理解复杂现象的发展,这种机体的功能和生命力之体现(互相决方法同样适合于非意图结果的社会制度的探究定)共同点:都强调“行为着的人”的事实分析;都反对实证主义的“伪科学”;都反对“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都致力于研究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对于这次论争,尽管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用极富嘲讽的口
6、吻写道“,战场上战士的炮火大都朝着他们想象中的敌方堡垒纷飞,而过后一看,所击中的只不过是好端端的风车而已”,另外他还认为“,由于事实上方法论的冲突常常就是气质与智能癖好的冲突,情况就更加恶化。事实上就存在着历史气质与理论气质这样的东西。”(熊彼特,2005,p97)然而事实上,直到现在,还有大量文献资料讨论这次方法论之争,现代学者普遍认为,门格尔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型,使得在德语世界里,重新确立了演绎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使德语世界的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克服了历史学派的偏狭性(蒋自强,1996,p265)。在方法论之争以后,尤其是门格尔两位杰出的追随者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
7、极力宣扬,使得奥地利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经济理论赢得了包括英美等英语世界的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和肯定。二、从“原子论”到“个人主义方法论”对于门格尔“原子论”的研究出发点这一洞见,米塞斯则首先从词义上重点剖析了“我与我们”(IandWe)这两个概念“:自我”(Ego)是行为者的统一,它是无可非议的给定的,不能通过任何推理或者诡辩来分解它和使之消失。“我们”(We)往往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我”放到一起加总的结果。如果某人说到“我”(I),其意义已足够明确,无须进一步追究。心理学试图把“自我”拿来分解并把它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