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96429
大小:130.23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8-08-03
《爆发性艰难梭菌结肠炎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爆发性艰难梭菌结肠炎王竞军细菌简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又称艰难梭菌,属厌氧性细菌,一般寄生在人的肠道内。厌氧性细菌是指那些在无氧条件下要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而人的肠道正好是一个相对无氧的环境。如果过度服用服用某些抗生素,艰难梭菌的菌群生长速度加快,影响肠道中其他细菌,引发炎症。艰难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是梭菌属的一个成员,对氧十分敏感,很难分离培养,故得名。梭菌属成员很多,可分为几个群,其中有几个成员对人是致病性的。最著名的有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伤口气性坏疽、食物中毒、肌肉坏死、梭菌蜂窝织炎等,破伤风
2、梭菌可引起破伤风,肉毒梭菌可引起肉毒中毒。肉毒中毒的典型临床特征是急性弛缓麻痹,先从双侧颅神经阻碍开始,包括面部、头颅和咽部的肌肉,然后对称性下降,包括喉部和肢体肌肉。由于舌或咽部肌瘫痪可引起的呼吸困难,隔膜和肋部的瘫痪可能引起死亡。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艰难梭菌发现于1935年,但直到1977年发现本菌与临床长期使用某些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红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有关,方被重视。艰难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生境中,如土壤、干草、沙、一些大型动物(牛、驴和马)的粪便,及狗、猫、啮齿动物和人的粪便,除此之外还大量存在于水和动物的肠道中
3、婴儿的粪便中常含有艰难梭菌,为新生儿肠道中正常菌群,大约50%12月龄婴儿的肠道中有艰难梭菌,2岁以上儿童的带菌率大约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现频率较低,无症状带菌的成人在瑞典是1.9%,在日本为15.4%爆发性艰难梭菌结肠炎定义爆发性艰难梭菌结肠炎(FCDC)由美国匹斯堡医学中心(UPMC)的Dallal等于2002年提出。定义为因感染艰难梭菌引起严重腹泻、伪膜性肠炎、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等全身中毒症症状严重的艰难梭菌结肠炎,该病常需要重症监护、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机械通气及外科手术治疗。发病率CD是一种可形成孢子的革兰氏阳性厌氧菌
4、,其致病性已经超过MRSA,成为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株,尤其是院内感染性腹泻的最主要原因。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每年约有300万患者感染CD,其发病率由2004年的8.8/1000上升至2015年的14.7/1000,平均每年增长4%。在所有抗菌药物相关性结肠炎中,CDC约占15%·25%,重症加强病房中CDC发病率约为1.5%-4.8%。新近的研究表明,CD突变株NAP1/BI/ribotype027具有高致病性,可能导致全球流行和爆发。虽然大部分CDC患者经口服抗感染药物可获得有效控制,但约3%~10%的患者可发展为FCDC。经过重症监护、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机械通气
5、等治疗后,仍有高达20%的FCDC患者需要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且临床研究显示,FCDC术后病死率高达35%~80%。因此,FCDC仍然是一种临床其需解决的高致死性疾病。FCDC的风险因素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尤其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克林霉素、氟喹诺酮、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药物,常被认为是FCDC发病的基本风险因素。而且,FCDC的发生与特定抗菌药物的剂量、频次、给药途径及药物对典型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等因素有关。FCDC的其他潜在风险因素还包括高龄、合并多器官或主要器官疾病、危重症监护、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肠梗阻等。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抗胃肠蠕动药物、胃肠道内镜
6、检查或手术、鼻饲营养也可促使FCDC的发生。FCDC的发病机制据统计,在社区无症状或成人慢性肠道CD携带者约占0~3%;住院患者的CD定植率高达20%~40%。在医院和长期护理设施环境内,CD可经孢子传播方式及粪-口途径是感染者和医护人员的手及医疗设施成为主要感染源。另外,抗菌药物的使用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此时定植的CD可在肠道内生长、过度繁殖,并向结肠黏膜内释放毒素A和毒素B,二者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后,经细胞毒性和(或)激活炎症“瀑布”反应,包括激活核转录因子-ĸB(NF-ĸB)、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环氧化酶-2(COX-2)等因子,促使前炎性细胞因子白细
7、胞介素(IL-1、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释放,引起结肠损害和局部炎症,从而导致FCDC的发生。有些定植在肠道内的CD还可产生二元毒素(一种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已经有研究证实,二元毒素可通过形成微管突起促进CD与靶细胞之间的粘附。另外,代谢活跃的生长期CD还可通过表达固有免疫毒力因子参与FCDC的发病,这些因子的致病作用有:鞭毛:鞭毛可调节CD的趋化性和穿透粘液层的能力,促进细菌与上皮细胞之间的粘附;表层蛋白:表层蛋白尤其是表层蛋白A可使细菌逃逸宿主的免疫反应。在上述致病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受损的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