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77990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3
《小儿腹泻的护理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腹泻的护理论文【摘要】:目的是探讨小儿腹泻病的整体护理,增加患儿的治愈率,促进小儿腹泻病的护理工作更好的发展。方法 对131例腹泻患儿进行严格消毒隔离,根据病情合理治疗,精心护理。结果 痊愈出院60例,住院天数最少2d(3例),最多12d(1例),平均住院5.48d;好转出院的患儿69倒,住院最少1d(7例),最多9d(3例),平均住院3.71d,无死亡病例。结论 我院小儿腹泻病的整体护理质量安全、可行。【关键词】:小儿 腹泻 护理 一、概述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
2、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本病一年内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尤其易于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腹泻,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约占半数,以夏秋季常见。急性腹泻指的是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月之间,慢性腹泻病程大于2个月以上,在临床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72例,年龄:0-3月2例,3-6月14例,6-9月27例,9-12月29例,给予护理后,60例效果显著,7例效果一般,5例不明显。 二、病因与发
3、病机制 (一)病因 1.易感因素 婴幼儿易患腹泻与下列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不良: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 (2)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酸度低,杀菌力弱,同时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患肠道感染。 2.感染因素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1)病毒感染: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小儿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其他有埃可病毒、柯萨奇
4、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诺沃克病毒等。 (2)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感染中的主要病原,包括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其他有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真菌和寄生虫:小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及蠕虫感染也可引起肠炎。 3.非感染因素-5- (1)饮食不当:当喂养不定时、不定量或不适宜,以及突然改变辅食种类等,同时由于食物或食具被污染亦可引起肠炎。 (2)疾病引起:患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或急
5、性传染病可伴有腹泻。 (3)其他:个别婴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以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二)发病机制 1.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水或饮食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决定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剂量的大小和微生物的毒力(黏附力、产毒力、侵袭力、细菌毒性等)。其中以黏附力最为重要。 (1)病毒性肠炎:病毒侵入肠道后,侵袭小肠绒毛上成熟的上皮细胞,小肠黏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
6、累而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的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破坏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 (2)细菌性肠炎:肠毒素性肠炎,主要是产生肠毒素的细菌侵入肠道后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进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的限度而产生腹泻,排出大量无脓血的水样便;侵袭性肠炎,主要是侵袭性细菌侵入肠黏膜组织,引起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等病变,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 2.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饮食性腹泻
7、,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吸收不良的食物积滞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水、电解质紊乱及中毒症状。 三、临床特点 1.分类 (1)感染性腹泻:除已在传染病章节中叙述的痢疾、霍乱外,其他统称为肠炎。 (2)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食物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腹泻病。 2.分期 (1)急性:病程连续在2周以内。 (2)迁延性:病程连续在2周至2
8、个月。 (3)慢性:病程连续在2个月以上。 3.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5- 4.几种常见病原所致肠炎的临床特点 (1)大肠杆菌肠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