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亚砷酸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亚砷酸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高文仓杨平曹平安蒋海辉赵长林周革(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辽宁大连116021)摘要:目的:观察亚砷酸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恶性胸积液34例,随机分为亚砷酸组;化疗组(腔内注入卡铂或顺铂);结果:亚砷酸组总有效率42.11%;化疗组46.67%;细胞学阳性率亚砷酸组62.5%;化疗组为69.23%,无显著性差异(P>0.05);DNA倍体分析,亚砷酸组异倍体比率56.25%;化疗组69.23%,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砷酸组胸水sVEG
2、F973.62±501.98μg/L,sFas11.39±3.51ng/L;化疗组分别为1287.41±594.33μg/L和17.67±4.28ng/L,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砷酸组显著降低;结论:恶性胸腔积液亚砷酸腔内给药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抑制肿瘤细胞DNA增殖,抑制肿瘤sVEGF及sFas产生,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及减少免疫细胞凋亡可能是亚砷酸控制恶性胸腔积液可能的机制,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亚砷酸恶性胸腔积液腔内给药通讯作者:高文仓gaowencang@sohu.com0,前言:
3、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pleuraleffusionMPE)是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原发胸膜恶性肿瘤所致,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约占全部胸腔积液的18.7%~35.2%(1)通常会引起呼吸困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控制胸腔积液的药物很多,但是亚砷酸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报道还不多见,我们通过临床应用,发现亚砷酸对于恶性胸腔积液有42.11%有效率率,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4年至2008年住院的3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年龄34~79岁之间,中位数
4、64.3岁,男性45例,女性25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4例,小细胞肺癌4例,乳腺癌22例,胃癌1例,均为晚期患者。以上病例均经胸水细胞学确定为恶性胸腔积液;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同意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及腔内注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经外周血常规,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监测,有条件进行化疗或亚砷酸治疗。排除标准:治疗过程中出现胸水包裹;心电图Q-T间期延长;Ⅲ度及以上消化道反应及或骨髓抑制。以上患者均经B超定位后行胸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术,随机分为亚砷酸组和化疗组,亚砷酸组采用胸膜腔内注入
5、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伊泰达批号:H20030347),剂量10mg/m2,D1,8,每21天一周期次,共2~4周期,中位数2.9周期;腔内化疗组15例采用胸膜腔内注入卡铂或顺铂,剂量为200mg/m2,或20mg/m2,D1,8,每21天一周期次,共2~4周期,中位数3.1周期,最终3例剔除病例(2例为Ⅲ度骨髓抑制,1例为胸水包裹),均为化疗组病例,共得有效病例34例,其中亚砷酸组19例,腔内化疗组15例。1.2研究方法。DNA周期分析试剂盒,红细胞裂解液Lysingsolution购于美国Bec
6、ton-Dickinson公司,破膜剂IntraPrep购于BeckmanCoulterImmunotech公司,流式细胞仪(EPICSELITEESP型,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人VEGFELISAKit及人凋亡相关因子(Fas/CD95)ELISAKit试剂盒购于晶美工程有限公司,疗效观察:参照WHO标准[1]判定近期疗效,在治疗后30天评价。完全缓解(CR):胸水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一个月后胸水重新出现但比治疗前减少1/2以上;进展(NC+PD):一个月
7、后胸水重新出现,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增加,总有效率为CR+PR。胸水脱落细胞:采用膜式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hinprepcytologictest,TCT),治疗后30天留取胸水60~80mL,将标本采集在干净、干燥的容器中,加入抗凝剂〔每100ml加入10ml3.8%的枸橼酸钠〕,离心1500r/min,10min,弃上清液;混匀细胞层,加入30mLCytolyt液振荡混匀后离心,倒出上清液;加入Thinprep保存液,振荡混匀,15min后经TCT微电脑处理系统制成超薄细胞涂片,95%乙醇固
8、定10min,HE染色,封固,镜检。通讯作者高文仓gaowencang@sohu.com胸水DNA倍体分析:治疗后30天留取胸水60-80mL置于肝素抗凝瓶,充分浑匀待测,血性胸水,则要先加入溶血剂破坏红细胞后离心,非血性胸水则直接离心,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测;另外离心后的单细胞悬液调节细胞数至109/L置于DNA试剂盒中,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FCMDNA倍体分析诊断标准根据文献[2],DI(DNA指数)为被测标本细胞DNA含量峰值与标准二倍体细胞DNA含量均值之比,二倍体细胞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