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

〈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

ID:15412438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3

〈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_第1页
〈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_第2页
〈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_第3页
〈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_第4页
〈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慧吉〈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慧吉〈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慧吉祥  「妙云集」是我国当代高僧印顺导师的大作。这部费时四年(民国五十八年冬至六十二年八月)始重版编成的大作,共有二十四巨册,约四百余万言。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七册,收录有:(1)般若经讲记(金刚经与心经),(2)宝积经讲记(普明菩萨会),(3)胜?经讲记,(4)药师经讲记,(5)中观论颂讲记,(6)摄大乘论讲记,(7)大乘起信论讲记;中编有六册,收录有:(1)佛法概论,(2)中观今论,(3)唯识学探源,(4)性空学探源,(5)

2、成佛之道,(6)太虚大师年谱;下编十一册,收录有:(1)佛在人间,(2)学佛三要,(3)以佛法研究佛法,(4)净土与禅,(5)青年的佛教,(6)我之宗教观,(7)无争之辩,(8)教制教典与教学,(9)佛教史地考论,(10)华雨香云,(11)佛法是救世之光。  著者是大家公认的佛学权威,其人其事可看下编第十册华雨香云中的「平凡的一生」(自叙传)。  「妙云集」大多是收录著者来台后的文稿,但富于学术性的著作,如「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国禅宗史」、「印度之佛教」(来台以前的第

3、一部著作),则未收录在内。  在著者来台以前的著作中,最有系统而简单扼要的可推「印度之佛教」,可惜这本书未收入「妙云集」之内。原因是著者想改写,想把内容拆散,用白话重新改写。其面目如何,吾人可由节录于「妙云集」下编之「印度佛教流变概观」(「佛教史地考论」)和「密宗之兴与佛教之灭」(「以佛法研究佛法」)窥见一斑。于此不特可窥见著者对佛法的信心,且可看其透彻的洞察力。  阅读「妙云集」中的讲记,最重要的是精读「悬论」,吾人不但于此可把握一经、一论的大纲,又可获得相对经论之要义,例如读「药师经讲记」的悬论,不但可了解

4、佛陀开示现生乐(药师法门)与后世乐(弥陀法门)的用意,更可把握佛法适应人类的大用。笔者认为本经得与收录下编的「念佛浅说」、「净土新论」并读,进一步了解佛教的精义与大悲的精神,果如此就不会有所偏重与固执了。  平凡而论,学佛最怕的是偏激,由于过分地尊重一门,而诽谤一门。正如著者所说:「我是中国佛教徒,中国佛法源于印度,适应中国文化而自成体系。佛法,应求佛法的真实以为遵循。所以尊重中国佛教,而更重于印度佛教。我不属于宗教派徒裔,也不为民族情感所拘蔽」(见「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  记得以前「念佛浅说」一出,有少数

5、教徒认为与其所提倡的法门有所抵触,于是发动徒众把它焚烧殆尽。但一些正信教徒发心再印,印了再烧,烧了再印,如此僵持了一段时间。于此可见正信佛法之不易。  要知,佛法有所以为佛法的特质,不管怎么变,怎么样发达,也不能忽视佛法之特质。如有所偏激,只会破坏佛法的完整性,损害佛法的特质而已,这是教徒应有的观念。  佛教中存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至今笔者读起收录于「华雨香云」中之「佛法概论」,仍会情不自禁地流出气愤之泪,而暗伤末法时期的奸诈、毒辣。这可能是著者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我们不妨抄一段著者的回忆??自责:「我是那样的懦

6、弱、那样的平凡!我不能忠于佛法,不能忠于所学,缺乏大宗教家那种为法殉死的精神。我不但身体衰弱,心灵也不能够坚强……辜负当年学友们对我的热诚!这是我最伤心的,引为出家以来最可耻的一著」!  著者所说的当年学友们对我的热诚,这可能指的是出版第一部处女作「印度之佛教」的时候。据说,当时正逢战乱(中日战争),僧侣到处流难,想出版书谈何容易。当时演培法师最热衷这本书的出版,所以把棉被拿到当铺去典当,充为印刷费定金。  「华雨香云」中收录的都是一些杂记、随笔、序跋,但此中有一些真知卓见。笔者认为还是教徒必须精读与反省的杰作

7、。诸如:燃顶、姓名之道俗辨等问题。尤其「英译成唯识论序」,不但可把握唯识宗之源流,更可知道汉译藏经中属于我国独有的三部大作??中观系的「大智度论」、瑜伽系的「成唯识论」、「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这是中国佛教保存、独有的圣典,所值得发扬,译成外文公诸于世。  「佛法概论」(中编之一)虽然是部根据「阿含经」的讲要,但内中发挥了大乘佛教的精神无遗。这细读第十九章「菩萨众的德性」便可知其一般。  诸如:  「佛的真身,是现在家相的。如维摩诘,『示有妻子,常乐梵行』;常啼东方求法,也与女人同车。这是从悲智相应中,作到

8、了情欲与离欲??情智的统一」。  「新的社会(净土)中,有菩萨僧,大多是没有出家声闻僧的;天王佛成佛,也是不现出家相的。印度出家的释迦佛,仅是适应低级世界??其实是印度特殊的宗教环境的方便」。(「菩萨行通说」页二四四)  「真能修菩萨行,专心为法,过那独身生活,教化生活,当然是可以的。然而,菩萨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从自他和乐的悲行中去净化自心的。这不能专于说教一途,应参与社会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