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07079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3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 教学流程一、带给大家一副很喜庆的对联,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有的同学读错了,应该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下面给大家一份关于对联方面的调查问卷,希望你能认真回答。 “对联文化研究”调查问卷 (请在“□”中打“√”) 1、你对对联感兴趣吗? □很感兴趣□一般□不喜欢 2、你了解对联吗? □深入□一般□很少 3、你写过对联吗? □写过□没有 4、春节家里贴的对联是是如何得来的? □自己写□买来的□其他形式 5、你觉得对联
2、对于个人的影响是: □陶冶情操□有利于学习□浪费时间 6、你能记起几幅有名的对联? □≤5□≤15□>15 7、与灯谜等其他传统艺术相比你更喜欢: □对联□灯谜或其他□都喜欢□都不感兴趣 8、你对语文考试增设对联题目的看法是: □很好□无所谓□厌烦 9、如果有机会让你参加了解对联知识的活动,你会: □踊跃参加□有时间就参加□不参加 10、你对(转载自亿库网http://www.ekw.cn,亿库网超过100万篇文秘范本资料免费下载。)对联的发展持什么态度? □乐观□一般□不看好 你们选择的答案有半数或半数以
3、上在第二或第三项上,那么表明咱们大家的选择不容乐观,所以进行本次对联文化研究是大有必要了。 教学流程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对联真有那么多优点和作用吗?让我们从对联说起—— 教学流程三、从对联说起——对联文化研究 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4、 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3、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甫) 4、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从以上对联中我们认识到对联不仅是可以写人的,而且还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下面再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探究对联(转载自亿库网http://www.ekw.cn,本文由亿库网收集整理。)文化,首先请大家注意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学流程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认识对联,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 (2)了解对联的特征、种类 在预习的基
5、础上,掌握了目标,我们要进行分组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五、分组合作探究 分小组对课前预习研究结果进行“对联知识大比拼”,看哪个小组研究的深入,掌握的更扎实。比拼内容大致参照咱们的研究目标:1、一二组重点研究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2、三四组特别关注对联的特点3、五六组深入认识对联的种类。请大家抓紧时间准备,5分钟!开始! 探究目标要求:(1)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2)加强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调查收集有关对联的材料; (4)学生通过和小组同伴的协作互助,体现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6、 教学流程六:我掌握的对联知识大比拼开始啦: 我们组的认识和体会是—— 首先看一二组中哪个小组认识了对联的发展历史? 附:对联简史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始于(转载自亿库网http://www.ekw.cn,请保留此标记。)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赵雨先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其次请三四组总结一下对联的特点—— 教学流程七、对联文化研究子课题
7、一:对联有哪些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则要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教学流程八、对联欣赏,进一步认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1、两个黄鹂鸣翠柳
8、,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掌握了以上特点,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教学流程九、生活小提示:你知道怎么贴对联吗? 对联的贴法: 当自己面对大门口时,自己的右手边为上联,左手边为下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汉语的第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