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思想探源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

ID:1531148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2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_第1页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_第2页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_第3页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_第4页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人感应思想探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天人感应思想探源“天人感应”这个词语的出处是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天人相感,阴阳相和。”词语的出现虽然很晚,但是其思想渊源却很悠久。“天人感应”之说,起源自《尚书•洪范》。《洪范》说:“肃,时寒若”,“乂,时旸若”,意思是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加以鼓励。“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

2、、“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墨子、子思、孟子就提出了这一理论。后来汉儒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在程颢看来,“天就是人,人就是天,二者是一回事”。这是很有见地的。中国的现代哲学研究,几乎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范畴。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

3、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起来,包括如下几个命题。1.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明确肯定“人是一物”即人是万物之一。张载《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可以说:人是天地自然之子。大自然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

4、是性命之理,大自然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其实,人与万物一样,遵循着生老病死这一周而复始的规律。2.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又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他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张、程都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但张载以为这道即是变易,程颐则以为道即是理,这是彼此不同的。3.人生的理想是“天”与“人”的调谐。这是《易传》提出的,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为理想境界。张载、程颐亦接受这种观点,但是没有更详

5、尽的发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关于“天与人”的关系,关于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大自然,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学说:一种是人生受制于“天命”,这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天命观”,认为人类的命运受制于上天.墨子的“尊天顺天”说与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说均属于此类观点。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说,即“人定胜天”说,认为“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是可以战胜天的”。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我们认为,《易传》的“天人调谐”说与墨子的“人要尊天,顺天”的思想是最科学的,最符合天道,最符合天意的,也是符合人道的。因为上天(上帝)是人类的主宰,我们人类必须尊重上天,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规律。有人认

6、为,庄子的观点是消极的思想,荀子的观点是积极的思想。这个看法是有问题的。自从西方"戡天"(战胜自然)的思想传入中国后,荀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但是,如果一味讲"戡天",也可能陷于破坏自然。事实上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盲目破坏自然,会引起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后果。近年来人们强调保持生态平衡,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革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天人合一

7、”观念需要客观地分析。在大自然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