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

ID:15290581

大小:32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2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_第1页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_第2页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_第3页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_第4页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音义及相关问题研究◎史杰鹏◎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讨论了《说文解字》中从“豩”得声的字和古文字中“”的关系,从古音方面详细证明了传统韵书中“豩”的两个反切“伯贫切”和“呼关切”,其实是从一个读音分化出来的。又从字形方面详细论证了秦汉文字中“豕”常和“彖”相混,而早期文字中和“彖”并不同形的“”,也常常和“彖”相混,这导致许慎将从“㣈”讹变的“豩”放在了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其实“豩”字有可能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文章还顺便讨论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篇和郭店简中的两段文字,解释了其

2、中的某种语音现象。关键词:说文解字许慎反切《说文·豕部》有个“豩”字,许慎的解释是:“二豕也。豳从此,阙。”其音阙失不闻,段玉裁注云:“许书豳、燹皆用豩为声也,然则其读尚约略可识矣。古音当在十三部。”段玉裁的十三部,相当于王力古音系统的真文部。段玉裁又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大徐伯贫切,又呼关切。”按段玉裁所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一句,显然是没有根据的猜想,不足为信。不过前面他却说得很对,既然“豩”可以做“豳”11和“燹”的声符,则的确可以推断它的读音。“豳”是《说文》中“邠”字的或体,训释为:“美阳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从山,从豩,阙。

3、”“邠”的的上古音在帮母文部,作为它或体的“豳”自然也在帮母文部。“燹”字在《说文·火部》,训释为:“火也,从火豩声。”反切为“稣典”切,这说明“燹”上古音在心母文部。“豳”和“燹”都是文部字,但声母却有唇齿之别,相差很远。大徐本“豩”的“伯贫”“呼关”二切大概就是因此而来的,“伯贫切”和“豳”音对应,“呼关切”上古音应当在晓母元部,虽然不能和“稣典切”严密对应,但读音也并不远。心母字和晓母字再古书中有相谐现象,比如“宣”、“瑄”为心母字,而同从“亘”得声的“暄”、“萱”、“暄”却为晓母字;又比如《尚书·舜典》:“五品不逊。”《史记·殷本纪》作“五品不训。”“训”为晓母字,而“

4、逊”为心母字。至于韵部方面,文、元两部则一向被古音学家认为相当接近,比如“俊骏浚”为文部字,而同从“夋”得声的“酸”却是元部字。这様看来,“豩”的两个反切,韵部是相近的,这点段玉裁已经指出。但声母方面还有麻烦,“伯贫切”的声母是唇音,“呼关切”的声母是喉音(可以和齿音心母相通),相差很远,也许以它为声符的“豳”“燹”两个形声字是分别借用了它的唇、齿读音,形成了自己的读音。这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豩”是一个有着两种不相关读音的字。在古代这种情况貌似也很常见,比如甲骨文“月”和“夕”有时同形,读音却没有关系;“士”和“王”皆为斧头的形状,但却是两个字林沄:《士、王二字同形分化说》,《

5、尽心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林沄学术文集》。;“”既可以表示“范”,又可以表示“围”裘锡圭:《说“白太师武”》,《古文字论集》357页,中华书局,1992年。,所以,“豩”似乎也是这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古文字中从来没有发现过“豩”和从它得声的“豳”“燹”等字,倒是有一个“”字,在金文中多次出现,很多学者早已指出,“豳”和“燹”其实是一字的分化,而“”就是“燹”字参看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第十二册,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5976页潘祖荫引周孟伯说、5980页柯昌济说。11。但因为在字形和读音两方面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所以这个观点

6、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公认。比如在2002年,保利博物馆购进一件公盨(字的原文作“”),李学勤先生就曾经撰文,认为“公”之“”并非“豳”字,而是“肆”字,应当读为“遂国”之“遂”,这一说法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赞同。裘锡圭先生则抱着审慎的态度,认为把“”释为“豳”,“可能是对的”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6期,又收入其着《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46-7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由于当时论战双方都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有关“”字的确切释读,秉持不同结论的双方暂时不能决出胜负各家的具体讨论可参看周保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释》288-304页,

7、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直到2005年9月,上海的两家拍卖行在举办“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的时候,展出了一件西周中期青铜器伯簋,才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簋中,有“(芬)夆(芳)(馨)香,则登于上下”一句铭文,吴镇烽先生将“”释为“豳”,将“豳夆”读为“芬芳”吴镇烽:《器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59页,2006年第6期。,使上下文意贯通无碍。裘锡圭先生表示肯定,并对这一读法进行了详细论证裘锡圭:《簋铭补释》,复旦大学简帛网2009年4月25日。。不过还得承认,将“豳夆”读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