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德育”的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德育”的初探[UIIIU[OCn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乐玲玲(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中学武汉430070)科教论坛摘要:生本德育是以"生本"为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为重要内容,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贯彻"生本德育",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是数学教师应{蠢关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作者在数学实践教学中,从数学内涵的多个层面和途径实施"生本德育"的体会与经验.关键词:生本德育德育模式数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
2、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l0(a)一Ol78—01生本德育是以"生本"为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为重要内容,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提倡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中心,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的德育伦理观就必须与时俱进,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体的德育观融入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数学学科实施"生本德育"可以被看成是生本德育理念
3、与数学学科特性在课堂中的一种有机融合,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理性精神的空间,而且从设置层面看,数学课程设置是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数学学科更注重数学知识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在实践教学中,可根据数学内涵的多个层面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生本德育.1通过数学活动,感悟生命德育学生通过活动感悟新知识,需要尝试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以往课本会以例,习题的形式出现,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几年的数学中考题正由"以知识立意命题,注意知识覆盖率"逐步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命题.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特别关注"立意新,情境实和设问活".
4、让学生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的,高高在上的,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的课堂教学中,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某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现有员工50名,所有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表1.请你根据上述内容,解答下列问题:(1)该公司"高级技工"有多少名?(2)所有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2500元,中位数为多少元?众数为多少元?(3)去掉四个管理人员的工资后,请你计算出其他员工的月平均工资(结果保留整数),并判断能否反映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实际水平.教师提供这一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生趣盎然,一是情境活泼有趣,二是
5、所学知识可以派上用场.通过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有时候仅用平均数并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真实水平,同时加深其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那种"跳一跳就能摘到"的题目,既"有挑战性",又能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决,使其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多用肯定的语言评价,对学生的不足应以建议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多准备关于数学应用及史话的材料,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学会规划人生.2触及数学本质,落实生活德育数学来源于生
6、活,但高于生活,最终将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宜将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获得过程的"脚手架",从生括中提取源泉来丰富数学课堂,这样才会使生涩,抽象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才会使数学课堂生气盎然.并且要让数学学习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就要根据学生知识的特点,放开学生,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哪些事物是互相平行的,哪些事物是互相垂直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画
7、平行线与垂线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习了"折扣",可把学生引到商场实际了解一下,一件衬衣l98元,打八折后多少钱?为什么要打折?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了课堂外,还了解了有关经济规律方面的知识.3激活数学思维,构筑生存德育数学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在错纵复杂的数学条件中学会冷静思考,分析辨别,从而做出准确判断.例如这样一道数学题:学校有一个只允许单向通过的窄道口,一天突发火灾,王老师到达道1:3时,发现由于拥挤,每分钟只能通过3人,此时,自己前面还有36人等待通过(假定先到的先过,王老师过道口的时间忽略不计
8、).3分钟后,秩序恢复正常(维持秩序期间,每分钟仍有3人通过道口)结果王老师比拥挤的情况下提前6分钟通过道口,问秩序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可以通过几人?这道题的答案是9人,非表1常出乎学生的想象,但同时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