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ID:15230925

大小:32.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2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_第1页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_第2页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_第3页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_第4页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冠心病(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30例CH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5例和对照组195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支持性心理干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情况。采用肱动脉超声检查动脉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肱动脉管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扩张性增加,血流阻力降低,肱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薄;与对照组比较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改善明显(P<0.05)。在反应性充血状态下,观察组肱动脉管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增加,血流阻力降低;而对照组血流速度、血流量、血

2、流阻力、肱动脉管径等指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CH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CHD的治疗。  【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内皮功能    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精神应激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Black6PH等[1]的综述中,总结了众多研究者关于CHD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出结论:大约40%动脉硬化的病人没有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而与精神应激密切相关.因此,目前研究认为CHD的发病机制之一是免疫-炎症反应,心理因素可能为其发病机制的始动因素,并参与

3、其全过程[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CHD患者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并对其治疗前后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以探讨心理干预对进一步提高CHD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430例病人为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均在本院或外院经临床或冠脉造影证实为CHD,年龄40~6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35例和对照组195例,观察组共置入裸支架172个,其中前降支88个、回旋支40个、右冠状动脉44个;对照组共置入裸支架127个,其中前降支65个、回旋支27个、右冠状动脉35个。两组间一般情况及观察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其

4、他药物情况均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方法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医师与患者长期交流沟通、亲情关怀、患者参加心理辅导课程等方式干预,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情况,采用肱动脉超声检查动脉功能进行评价。检查方法如下:受检者首先仰卧10min,连接心电记录,用HP-Sonos55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进行肱动脉超声检查[3],选定肘关节上2~15cm范围内的肱动脉为靶动脉,取其纵切面,测量肱动脉舒张期末内径(diastolicdiameters,Dd)、收缩期末内径(sy

5、stolicdiameters,Ds)和内膜中膜厚度(intimae-mediathickness,IMT);应用频谱多普勒测量肱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flowvelocity,Vm),整个测量过程中超声探头始终处于固定位置,然后血压计加压至300mmHg(1mmHg=0.133KPa),维持4.5min,放气后156s内测血流速度(Vm’),60~90s内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值(Dd’,Ds’),上述各项指标均连续测定三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将测定的指标采用下述公式[4]计算肱动脉功能的各项参数。  血流量(bloodflowvolume,Q)=π×Vm×Dd2/4;前臂

6、阻力(resistant,R)=平均动脉压/Q;动脉扩张性(dispensability,DC)=(Ds-Dd)/(Dd×脉压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以均值±标注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均数之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肱动脉功能观察组治疗6个月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动脉扩张性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6个月增加,血流阻力降低(P<0.05);肱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对照组治疗6个月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肱动脉舒张末

7、期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液量、动脉扩张性、血流阻力和IMT应用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治疗前后两组反应性充血试验各参数比较观察组治疗6个月比治疗前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增加(P<0.01),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增加(P<0.05),血流阻力降低(P6<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及血流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是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