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21347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120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12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0601~200903住院治疗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干扰素肌注联合喜炎平静滴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病毒唑静滴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关键词】干扰素/治疗应用;喜炎平/治疗应用;手足口病/药物疗法;传染病;儿童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丙类传染病,以
2、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见于婴幼儿,近年来有增多及加重趋势,传染性强,可短期内造成流行,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儿科使用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5 1.1临床资料 根据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选择200601~200903住院治疗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68例,女52例;<1岁10例,2~3岁78例,4~6岁32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热、手
3、足皮疹、口腔疱疹。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均给予干扰素(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万IU/(kg·d)肌注,喜炎平(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0.2~0.4mL/(kg·d)静滴,连用5d。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mg/(kg·d)静滴,连用5d。根据病情,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C、退热药、西瓜霜喷剂等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5 2结果 2.1疗效判定 (1)显效:治疗3d发热消退,疱疹结痂,无新鲜皮疹出现;(2)有效:治疗3d体温基本稳定,疱疹结痂,但仍有散在皮疹出现;(3)无效:治疗3d仍有发热,皮疹未结痂或加重或出现并发症[1]。 2.2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热退时间、疱疹结痂时间、开始正常饮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两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au=2.121,P<0.05;bu=8.235,7.342,8.475,P<0.01。
5、 2.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两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效果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5.232,4.322,P<0.05。 2.4副反应5 观察组有20例在注射干扰素后2~5h出现发热,体温在39~40℃,发热前可有烦躁不安表现,服用布洛芬后体温下降、情绪稳定,对照组未发现副反应,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 3讨论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病原体主要为CA16型,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国内自19
6、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传染性强,主要见于婴幼儿。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5~7月份为高发季节。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干扰素能增强免疫功能[2],调节机体的免疫监视、防御和稳定功能,使杀伤细胞、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使吞噬细胞的活力增强;诱导外周血液中单核细胞的2',5'寡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加或诱导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抗原的表达。 喜炎平是爵床科草本植物穿心莲提取物,即水溶
7、性穿心莲总内酯。喜炎平注射液能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5、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等前炎症因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3]。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即广谱抗菌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多种病毒有灭活作用。综上所述,干扰素肌注联合喜炎平静滴治疗手足口病起效快,抗病毒效果明显,可快速缓解发热、皮疹消退,缩短疗程,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治疗费用,且无任何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2]万瑞香,隋忠国,李自普.新编儿科药
8、物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2. [3]王潞,赵烽,许卉,等.喜炎平注射液对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J]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