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11318
大小:28.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2
《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关键词】局部加压;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 [摘要]目的:研究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的注意事项。方法:将8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尿激酶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经患肢远端足背静脉于0.5h注入,同时用止血带加压结扎患肢大腿处,疗程7d~21d。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经常规静脉输入,其余治疗组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1%,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 [关键词]局部加压;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既往报道多为使用较大剂量尿激酶经外周静脉给药或经导管介入溶栓,较易使患者出现出血或拔管时的再次血栓等并发症。为提高DVT溶栓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采用局部加压溶栓治疗,并加强治疗期的护理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6 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患者均为1996年至2004年住院的DVT患者,男46例,女39例,年龄25岁~75岁,发病时间1d~3个月,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
3、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时间,栓塞部位等程度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患肢持续疼痛、肿胀。彩超提示:DVT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提示,下肢静脉有充盈缺损。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天用25U尿激酶加入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经患肢远端足背静脉用输液泵0.5h内注入,同时将止血带扎在患者患肢大腿处,并同时采用肝素脐皮下注射0.4ml/d~0.8ml/d,口服阿司匹林0.1g/d,或华法令3mg/d,疗程7d~21d。对照组尿激酶经常规
4、静脉输入,其用量、其他药物、病程均与治疗组相同,治疗期内每天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保持在正常的1.5倍,依据INR调整用量,治疗后均复查下肢静脉造影或彩超。6 1.4 疗效评定 治疗7d后,若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彩超和下肢静脉造影,如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继续治疗14d~21d,复查、评定标准采用Ⅲ级评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静脉造影及彩超提示血流通畅、血栓溶解。有效:症状体征改善,下肢静脉造影提示:血栓部分溶解或采超提示,病变血管血流明显好转,或仅有侧支循环。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下
5、肢静脉造影及彩超提示:病变血管、血流无改善。 2 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溶栓效果比较(略)注:*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条件: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血液成分的变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是DVT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用于DVT溶栓治疗途径有外周静脉给药和经导管同侧股动脉插管局部血管内直接给药。本组患者采用从患肢远端足背静脉用输液泵加压给药,同时对患肢大腿加压结扎,使患者病变局部药物浓度增高,本组近期总有效率达91%,经χ62检验P<0.05高于文献报到的外围静脉给药的50
6、%。出血是溶栓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外周静脉给药需较大剂量的尿激酶易致严重出血,本组采用局部加压结扎用输液泵快速给药的方法,避免上述的不足,减少了出血并发症,结果无一例发生严重出血。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紫、活动受限等症状,故患者有恐惧心理,所以护士要认真细致的做好入院宣教工作,向他们解释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症状及治疗后的效果及用输液泵的告知程序,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4.2 患肢的护理 卧床休息并抬高患
7、肢约30度,治疗时严密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足趾活动情况,并将窝适当放松。 4.3 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严重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渗血,严格无菌操作注射溶栓药物时排尽空气,防止空气栓塞,注射完毕用无菌沙布包扎导管末端,并用肝素封管,保持导管畅通,防止折叠,顺利完成治疗。6 4.4 出血的观察 用溶栓药物时应每天化验凝血酶原时间,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头痛及牙龈、鼻腔黏膜及皮肤、大小便有无出血,如发现出血倾向,立即通知医生,调整治疗
8、剂量及疗程,并对症处理。 4.5 预防栓塞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突发的胸痛气短、咳嗽、咯血等症状,如发现上述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因下肢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锡国,孙晓红.股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4例. [2]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