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临床观察【关键词】顽固性失眠;安眠汤;中西医结合疗法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的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长期失眠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笔者近年来应用艾司唑仑联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12例顽固性失眠患者来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本院门诊,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治疗组女性38例,男性18例;年龄21~70岁
2、,平均(42.5±7.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2年,平均(16.9±3.4)月;每夜能睡2h以上者18例,1~2h者24例,整夜不睡或偶尔入睡半小时者14例。对照组女性35例,男性21例;年龄19~69岁,平均(43.3±7.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4年,平均(17.5±4.7)月;每夜能睡2h以上者19例,1~2h者22例,整夜不睡或偶尔入睡半小时者15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1.2病例选择 参照WHO编写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1]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
3、标准。纳入标准:①主诉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②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日常生活。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70周岁以上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⑤凡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观察方法对照组:常规应用艾司唑仑,每日睡前口服1~2mg,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症状减轻时可减少用量,甚至停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安眠汤(生龙齿30g,夜交藤30g,合欢花20g,茯
4、神30g,远志20g,黄连10g,姜半夏10g,柴胡15g,炒麦芽30g,生甘草6g)。随症加减:纳呆痞满者加白术15g、百合30g;神疲乏力者加杜仲10g、山茱萸10g;头晕加钩藤15g、天麻10g;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15g、栀子10g;口干者加黄芩10g、玉竹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3疗效标准参照全国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修正草案”[2]中失眠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治愈:临床症
5、状消失,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4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1.8%,治疗组总有效率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中有22例减少了艾司唑仑用量,减药率为39.3%;治疗组中有48例减少了艾司唑仑的用量,减药率为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减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6、见表2。表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下同)表22组患者治疗后艾司唑仑用量变化比较(略) 5讨论失眠属中医“不寐”4范畴,多由于阴血不足,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阳盛阴虚,阴阳失交,神明被扰而不寐。顽固性失眠患者临床辨证往往为虚实夹杂之证,而且以气郁痰阻、心神失养者为多,二者一虚一实,相互交织,致使病程缠绵,久治不愈。艾司唑仑镇静效果良好,但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引起药物依赖性。笔者以化痰理气、宁心安神、调整阴阳为法,自拟安眠汤疏肝化痰、镇静安神、宣忧安眠。其中生龙齿、夜交藤镇静安眠;合欢花宣忧解郁;茯
7、神、远志健脾化痰;黄连、半夏、柴胡升降气机、开窍宁心。诸药共奏镇静安神、解郁安眠之功。临床随症加减,提高疗效。通过对2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提示艾司唑仑联合安眠汤治疗顽固性失眠可有效改善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症状,减少艾司唑仑用量,能够标本兼治,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3-145. [2]王彦恒.实用中医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