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03410
大小:27.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小剂量激素治疗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剂量激素治疗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作者:程慧玲,杨玉秀,何晓芸【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激素治疗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有明显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40例病人,给予每日口服小剂量激素治疗,共6个月,比较用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比较除失眠症状一项为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其余症状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小剂量激素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能有效缓解和消除围绝经期妇女综合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关键词】围绝经;激素类;生活质量 围绝
2、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下降而出现失眠、烦躁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并可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但围绝经期妇女应用激素治疗的安全性亦是公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小剂量激素治疗是否能很好地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并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5 1.1一般资料选自2004年1月~2006年2月因不同的围绝经期综合症状在我院就诊的妇女40例,年龄37~48岁。采用妇科双合诊、彩超、血液生化检查等排除妇科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均无激素用药史,既往
3、无内分泌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肝肾功能正常,双乳排除乳腺良恶性肿瘤,愿意接受激素治疗者为研究对象。临床表现:失眠17例(42.50%),潮热、潮红29例(72.50%),夜间盗汗26例(65.00%),烦躁、易怒、孤独感28例(70.00%),记忆力差、工作能力下降37例(92.50%),生殖道干涩34例(85.00%),皮肤干燥31例(77.50%),性欲改变、逃避亲密行为30例(75.00%)。 1.2方法 1.2.1激素治疗方案用周期性序贯法:月经第5天开始,每日口服倍美力0.3mg
4、,共22天,每月序贯地加用安宫黄体酮10天,每日6mg口服或肌注黄体酮注射液20mg,共5天,同时口服乐力钙1g。治疗观察时间为6个月。 1.2.2观察指标①全部病例均在用药前和用药6个月结束时详细填写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观察上述表现的有无及程度,同时进行评分,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并对用药前后评分进行比较。②5子宫内膜变化:用药前后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结果采用SPSS12软件分析处理。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
5、分治疗后患者夜间盗汗,潮热、潮红等临床症状均显著好转(P均<0.01),见表1。 表140例患者激素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略) 2.2子宫内膜变化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为(4.87±0.59)mm,治疗后为(4.94±0.87)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42,P>0.05)。 2.3不良反应阴道少量出血3例(7.50%),乳房胀痛3例(7.50%),体重明显增加1例(2.50%)。 3讨论5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下降而导致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合
6、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1],严重影响着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因而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和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已成为当今全球医学和社会经济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证明,小剂量激素即能使围绝经期妇女的绝大多数绝经期症状缓解或消失,且明显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激素治疗的相对风险,即子宫内膜癌和乳房癌。①子宫内膜癌:进行雌激素治疗的同时,应用足量孕激素配伍,用药期间采用B超监测子宫内膜[2]。治疗前后对子宫内膜变化进行比较,本研究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乳房癌:一些研究指出激
7、素替代大于5年乳房癌的危险性有轻度增加(1.2~1.4),尚未出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危险性[3]。本研究的对象是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但尚未绝经,且用药时间短暂,植物神经紊乱的临床症状缓解即停药。因此,患乳房癌的风险性较小,用药期间采用自查、定期临床检查等方法监测乳房情况。本研究的对象中除有3例感乳房胀痛外,余无其他症状。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小剂量激素治疗,能有效缓解和消除围绝经期妇女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同时能有效地保护子宫内膜,明显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
8、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78.5 [2]林金芳.绝经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及激素替代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2):760. [3]Women’sHealthInitiative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iskandbenefitsofestrogenprogestininhealthypostmenopausalwomen[J].JAMA,2002,283(3):321.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