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

ID:15201652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2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_第1页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_第2页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_第3页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_第4页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摘要】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硬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择成人下颌偏斜畸形患者20人,比较三维重建后下颌骨偏斜侧与对侧在矢状向、侧向及垂直向上的差异。结果:下颌骨双侧在三个方向上的线距测量和角度测量均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其中升支长度、升支高度、喙突至下颌平面高度、下颌角点成角、髁突喙突成角、髁突内外径长轴成角及升支侧方倾斜角,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长度、喙突高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成角、升支矢状向倾斜角及相对下颌平面成角,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2、1)。结论: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出现立体结构的扭转变形,在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时应予以注意.【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成像三维下颌偏斜  0引言  下颌偏斜是临床常见的颜面部畸形,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美观和咬合功能,还会影响患者的颈椎姿势[1-2],其畸形发生概率和程度以面下1/3为最大[3].常规的头颅定位后前位片存在着颅面结构重叠、X光片图像放大及头部旋转等缺陷[4].8三维影像分析有效克服了二维图像的局限性,可通过定量测量为下颌偏斜的诊断、治疗提供更为详尽、准确的数据信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颅面结构的三维本质[5].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第

3、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收治的成人下颌偏斜患者20(男、女各10)例,偏向左侧者12例,偏向右侧者8例,均为汉族,年龄18~36岁.选择标准:下颌骨性偏斜,X线检查颏部偏斜4mm以上;无先天颅颌面部发育不全,无可致颜面部不对称发育的遗传性疾病;无颅面部或颞下颌关节的感染、外伤及颜面部肿瘤.  1.2方法  1.2.1CT片扫描方法受测者均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T扫描.扫描平面与眶耳平面平行.采用TOSHIBAAquilion16型螺旋CT机.扫描参数:层厚1.0mm,螺距0.8mm/s,球管电流150mA,电压120kV,矩阵512.重建薄层厚度1.0mm.保持扫描标志线

4、与眶耳平面平行,由颅顶至颏部下缘进行横断面扫描.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CT片拍摄工作为同一技师单独完成.8  1.2.2CT图像的处理和数字化在专用的图形工作站HPWorkstationxw8000上进行图像处理,结果以Dicom3.0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标准存储.应用Mimics8.13(MaterialiseInc.Belgium)软件读取图像数据,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  1.2.3测量指标  1.2.3.1定位平面和标志点的确定由三位经过培训的医师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定点和数据录入,以排除个人认知差异,尽可能减小试验误差.确定3个定位平面和25个标志点(图1,2).  正

5、中矢状面(MS平面)由鼻根点N(1)、前鼻棘点Ans(2)和蝶鞍点S(3)构成;眶耳平面(FH平面)由左眶下缘点OrL(4)、右眶下缘点OrR(5)和左耳点PoL(6)构成;下颌平面(MP平面)由左右下颌角点GoL(7),GoR(8)和颏下点Me(9)构成.  1.2.3.2线距测量①升支长度(RL),Sco至Go;②体部长度(BL),Me至Go;③总长度(FL),Sco至Me;④髁突顶点宽度,Sco至MS;⑤下颌角点宽度,Go至MS;⑥喙突顶点宽度,Scp至MS;⑦喙突长度,Scp至Go;⑧髁突顶点高度(FH),Sco至FH;⑨喙突顶点高度(FH),Scp至FH;⑩乙

6、状切迹点高度,InfSig至FH;B11下颌角点高度,Go至FH;B12髁突高度(Sc8height),Sco与InfSig到FH的距离之差;B13升支高度(Rheight),Sco与Go到FH的距离之差;B14下颌第一磨牙高度,M1至MP;B15下颌尖牙高度,Ca至MP;B16髁突顶点高度(MP),Sco至MP;B17喙突顶点高度(MP),Scp至MP;B18下颌孔点高度,MF至MP.  1.2.3.3角度测量①左右髁突顶点成角(SSG),ScoScoGo;②下颌角点成角(SGM),ScoGoMe;③髁突喙突成角(SGS),ScpGoSco;

7、④髁突长轴成角(CLA),髁突内外径长轴(LCoMco)与MS平面成角;⑤升支后倾角(RMS),升支与MS平面成角;⑥升支侧倾角(RFH),升支与FH平面成角;⑦升支下颌平面角(RMP),升支与下颌平面成角.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同一患者双侧各对应测量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线距测量偏斜侧与对侧的升支长度和总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的升支长度和总长度均显著大于偏斜侧.髁状突垂直高度Scheight和升支垂直高度Rheight双侧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