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00222
大小:27.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孕产妇的情绪调控对产程影响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孕产妇的情绪调控对产程影响的临床观察【关键词】孕产妇;情绪调控;产程 3[关键词]孕产妇;情绪调控;产程 ClinicalObservationoftheEffectofPregnantWoman'sFeelingControltoYieldProgress FANFuxiang (TheRailroadCentralHospitalofTaiyuan,Taiyuan,Shanxi030002,China) Keywords:Pregnantwoman;Feelingcontrol;Yieldprogr
2、ess 妇女怀孕后,其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变化,情绪波动尤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妇的身心健康,有的甚至造成分娩障碍,不利于产后恢复,因此,要重视产妇的情绪调控,使产妇在最佳的情绪状态下顺利完成分娩过程。 1对象与方法5 1.1对象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住院分娩产妇300例,并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情绪调控。年龄21岁~39岁,均为第一胎,第一产,头位,孕期37周~41周,无妊娠合并症。阴道检查无骨产道和软产道异常,B超提示胎儿物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同时选取同期与观察组同等条件的产妇300例作
3、为对照组。 1.2方法观察组:产前医务人员做过有关分娩知识讲解,调节好孕妇的心理状态,为分娩做准备,入产房后产妇由助产导乐陪伴人员向产妇介绍环境,了解她们的心理活动,倾听她们的主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开导、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对照组:产妇入院时对分娩环境陌生,入院后只作一般介绍,产前未做分娩知识讲解,不进行情绪调控,入产房后无导乐陪伴,助产人员与产妇交流亦较少,其他条件与观察组相同。统计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程及难产(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生率,并分析对照组难产孕妇的
4、心理状态。 2结果 见表1~表3。 表1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产程比较(略)5 注:*P<0.01,**P<0.01 表2两组产妇难产发生率比较(略) 注:χ2=13.104,P<0.01。 表3对照组难产产妇情绪类型分析(略) 3讨论 分娩过程中,产妇情绪与其所处的环境、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密切相关,这与美国心理学家S・Schachter提出的情绪三因素理论较为一致,即情绪由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及认识因素三者整合作用而产生[1]。本组对产妇的情绪调控主要通过创造合适的
5、外部环境,针对产妇不同的心理偏差,进行教育、疏导,使产妇重建对分娩的正确认识。 3.1担忧抑郁型在对照组难产病例中有30例,占30.3%,产妇过分注重胎儿性别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之一,还有少数产妇带着生活中或家庭的负担进入产房,因此忧虑、反应迟钝、精神欠5佳,致使体内催产素、前列腺素分泌不足。临床上多表现为子宫收缩乏力,进而影响胎儿娩出,胎盘剥离。要克服这种消极情绪,首先必须使产妇树立正常的人生观、生育观,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对产妇的思想疏导,使她们轻松愉快地进入产房;另一方面不放松对产妇家属的说服、劝导工
6、作。 3.2紧张恐惧型对照组难产产妇中有41例,占41.4%,产妇的紧张恐惧来自不正确的分娩知识。由于这些产妇曾听过一些言过其实的夸张之辞,一旦产房内出现其他产妇大声呼叫的情况时,就会强化其错误认识,使精神高度集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大脑皮质功能协调性降低,并通过丘脑下部影响内分泌功能。有时可出现兴奋后抑制,造成协调性或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对子宫、胎盘循环影响较大,可致胎儿在子宫内缺氧,增加手术的风险。针对这类产妇,通过开设讲座、编印分娩知识手册、交流经验、讲解正常分娩的经过、纠正产妇
7、对分娩的错误认识、提高产妇产前心理承受能力。 3.3焦虑急躁型对照组难产产妇中有28例,占28.3%,产妇对新的陌生环境较其他患者更为敏感,通过“十月怀胎”5,有的产妇难免养成一些娇气,表现为坐卧不安、喋喋不休,有的一来就要剖宫产,也有少数人拒食,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者。有的可伴有紧张型的特点,稍有异常就认为自己不能分娩,严重者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及子宫的协调收缩,造成胎头在盆腔内旋转异常,使产程延长,增加手术机会。这类产妇入院时除了要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外,还要了解产妇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启发引导,消除焦虑急躁情绪,并
8、优先安排家化待产室,让其亲人陪伴。对于潜伏期较长、休息欠佳的产妇,适当给予镇静药,利于保存体力及宫口扩张。总之,产妇情绪直接影响产程的进展,从而影响母子平安。医护人员应重视对产妇的情绪调控,使他们情绪稳定、精神舒畅地等待分娩,以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难产率。 参考文献: [1]张淑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