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9212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对妊高征患者的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妊高征患者的护理体会【关键词】妊高征妊高征为妊娠期的特发疾病,表现为妊娠20周后发生的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症候群。严重时发生头疼、头晕、眼花、胸闷甚至抽搐和死亡。对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加强对妊高征的防治和护理可大大降低此病的危害。我院妇产科护理人员在对妊高征的护理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加强孕妇的孕期管理,预防妊高征的发生1.1切实开展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通过宣教,使孕妇了解妊高征知识及对母婴的危害,使之自觉从早孕开始,做好产前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给予治疗和纠正,从而减少
2、本病的发生和发展。1.2注意孕妇的营养和休息。指导孕妇合理的饮食,特别是妊娠中晚期,饮食要“三高一低”,即高钙、高蛋白、高钾和低钠。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减少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孕妇的作息时间,妊娠晚期要减轻做功量,以孕妇不感觉吃力为限。2加强对妊高征患者的心理护理5心理护理不只是服务态度问题,而是专业性的学科,运用心理护理的知识去解决孕产妇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妊高征患者具有特殊的心态。她们既是孕妇又是患者。在孕期,由于亲属的多方照护,她们易行成依赖心理,妊娠异常时,则表现为抗病意志较
3、脆弱,除存在正常孕妇对分娩的忧虑心理和对胎儿是否安全的担心外,还存在对正常生理变化因素和疾病的无知与恐惧。这种精神紧张和焦虑可引起高级神经中枢活动障碍,致使血管调节紊乱,进一步引起高血压。焦虑使疼痛敏感性增高,产生焦躁,多为易激惹可致睡眠障碍。我们给予放松训练和指导。妊高征又易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等一系列不良情况,使孕妇的担心又进一步。因此,了解妊高征孕妇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对这类患者,我们除了热情接待,优化住院环境,注意言行举止,加强对患者的精神保护外,还特别注意尽可能满足其生活需要,以顺应她们的心情,并加
4、强其生活护理和心情疏导工作。入院后即对其进行系统的宣教,使患者了解妊高征的发生、发展和对母婴的影响及治疗,消除其恐惧心理,配合治疗。特别加强巡视,嘱其避光、卧床、减少活动、合理饮食等的意义。分娩时的环境,医务人员的态度言行对产妇的精神状态有极大的影响。护士对产妇态度热情,语言和蔼,工作专心沉着有序,产妇阵痛时应耐心安慰,胎儿娩出后应尽快抱予产妇与之密切接触,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防止产后出血,对产妇产后恢复均起积极作用。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5患者入院后除提供适宜的病室环境,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还应密切观察。3.1血压的变
5、化高血压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入院后,护士需了解病史,基础血压(即早孕时的血压)及高危情况。血压≥130/90mmHg者半小时后复测,对于重度患者,要入高危监护病室,每4h测血压1次,并做好急救准备。3.2尿量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正确留取尿标本。3.3严密观察病情尽早发现并发症。重视患者的自觉症状,如头疼、头晕、胸闷、阴道出血等主诉、体征情况。严防胎盘早剥、子痫的发生。4认真做好胎儿胎盘功能状态的监护4.1严密观察胎心变化妊高征时,影响母体血流对胎儿的供应,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因此观察胎心变化意义十分重要。每4h监
6、测胎心1次。注意胎心节律、强弱、快慢规律,嘱孕妇左侧卧位以提高胎盘灌注量,根据孕妇的情况,护士应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4.2胎动计数5胎儿慢性宫内缺氧表现为胎动减少,是胎儿宫内窘迫危及生命的信号。护士应教会病人正确计数胎动的方法,当胎动<10次/12h时应报告医生处理。4.3胎心监护患者入院后,每日做胎心监护1次,每次不少于30min。在监护过程中,护士应守护在旁,以便观察图像异常情况。5主要药物治疗时的护理妊高征的治疗原则为解痉、镇静、降压、合理的扩容利尿和适时终止妊娠,有效的治疗护理也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护士在执
7、行医嘱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1解痉药物硫酸镁为首选药。护士应严格掌握硫酸镁的用量、用法及中毒反应,应做到:(1)每次给药前测呼吸,呼吸不能<16次/min;(2)输液前计数尿量不少于30ml/h;(3)膝腱反射存在;⑷注意心率、心律的变化。5.2降压药遵医嘱给降压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对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应向病人提前说明,以免造成患者的精神紧张和不安。5.3镇静剂使用镇静剂要有专人守护,以免发生意外。55.4利尿剂对于有血液浓缩的患者,一定要先扩容后利尿,掌握静脉给药的速度。6产后护理(1)严密观察病
8、情变化。(2)观察阴道出血情况。腹部加压沙袋6~12h,促进子宫收缩复原过程,防止出血。(3)减少刺激,保持病室安静,保证产妇产后休息好。(4)每日用0.02%碘伏冲洗外阴,防止感染。(5)做好母乳喂养及产褥期健康教育等宣教工作。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