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7651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分析【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低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导致器官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1]。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临床监测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估心律失常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资料用同性别、年龄±5岁的条件,1:1配对的方法,对80例冠心病和80例非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并进一步对冠心病组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一年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75例,其中临床确诊为冠心病80例(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将之设为冠心病组:男47例,女33例,年龄38~79岁,平均52.6岁。另设非冠心病组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40~78岁,平均54.3岁,作为对照。 1.2方法用美国产DMS-300型24h动态心电图仪,详细记录24h内活动情况及其症状,分析心律失常类型及期前收缩总数。5 1.3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总心律失常检出率动态心电图检测中
3、,80例冠心病患者有48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60.0%。在48例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只有1种心律失常,28例患者伴发2~3种心律失常。80例非冠心病患者有34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42.5%。在34例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只有1种心律失常,16例患者伴发1~2种心律失常。 2.2各种心律失常检出率见表1。 2.3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情况比较80例冠心病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19例,非急性心肌梗死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室性早搏lown>III8例,窦性停搏(>2min)1例,中高度房室阻滞4例,非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早搏lown>III13例,窦性停搏(>2min)2例,中高度房室阻滞4例,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5 3讨论 本资料用同性别、年龄±5岁的条件,1:1配对的方法,对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尽量消除性别、年龄因素在两组之间的存在的差异,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从本次调查中发现虽然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都很高,但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看,冠心病组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中无一例发生窦性停搏
5、。说明冠心病由于心脏缺血性改变,导致心肌电生理变化,更易引起各种严重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基础是心肌缺血、电不稳定。有文献报道称,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常出现心率变异异常改变,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及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2]。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这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价值。但对于心律失常,应作具体分析,即使为复杂性者,如多源性室性早搏、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等,亦需结合基本病因及临床表现,才能正确判断病情,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正确的估计预后。本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非冠心病两组在频发室性早搏和室上性早搏中,冠心病组比非冠心病组发生率高(P<0.05)
6、,可能是由于冠心病比非冠心病更易于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和心肌自律性增高。但我们不能单凭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律失常来诊断,须结合S-T段、T波的监测分析更有助于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内科急症,应及早得到救治,本资料中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看似较非急性心肌梗死组高:其中发生室性早搏lown>III8例(占42.1%),窦性停搏(>2min)1例(占5.3%),中高度房室阻滞4例(占21.1%),但统计学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可能是本次调查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数过少造成的偏倚。另外在调查期间急性心肌梗死组中
7、有1例窦性停搏(>2min)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猝死。提示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临床重要意义,发现此类患者应加强监护、积极治疗,以防止猝死发生[4]。 因此,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以及对有症状的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患者,评价其自主神经功能确实是一种有效、无风险、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测方法[5]。【参考文献】 [1]赵兴山,张源,彭璐,等.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 患者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7,10(23):877-8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