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6837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对照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抗病毒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静脉滴注喜炎平,可明显提高婴幼儿手足口病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经济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手足口病/治疗儿童喜炎平利巴韦林 手足口病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以婴幼儿多见,累及皮肤黏膜,多数病例从手足、口腔、
2、臀部、肛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传染途径为飞沫及粪口传播。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二十多种,肠道病毒71型(EV71型)是手足口病病原之一[1],由它引起手足口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常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自2007年4月~2008年4月我院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5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新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手足及皮肤疱疹散在性分布,小水泡呈圆形或半圆形,胸部红斑或溃疡,部分患儿伴有咳
3、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症状[3],少数患儿合并支气管炎及肺炎。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3岁,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个月~1岁8例,1~3岁12例。对照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个月~1岁9例,1~3岁11例。两组病程均为1~3天。全部患儿均做血常规、尿常规及胸片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大都正常或略低,分类以淋巴细胞升高明显,尿常规正常,少数患儿胸片检查结果是支气管炎及肺炎。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血常规、胸片方面无明显差异。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
4、加入5%葡萄糖液或糖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加入5%葡萄糖或糖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天。5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4天内疱疹全部干燥结痂,且无新疱疹出现。有效:用药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6天内疱疹全部干燥结痂,且无新疱疹出现。无效:用药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6天后疱疹才全部干燥结痂,或有新疱疹出现。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0.
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33,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病毒性传染病,患儿和健康病毒携带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儿童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传染的手、毛巾、玩具、奶瓶等物品引起感染,也可通过空气(飞沫)近距离接触患儿被感染。本病以婴幼儿多见,夏秋为好发季节。临床特点是从发热起病,一般37.5~38℃5,发热1~2天后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水泡,或出现口腔黏膜疱疹,部分患儿同时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或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疼痛、流涎、食欲减退。病情一般较轻,也有患儿不发热
6、,只表现手、足、臀部皮疹。大多数患儿在1周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四不特点。少数患儿可持续高热,多在3~5天内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暴发性心肌炎、循环衰竭等严重临床征象,可危及生命[4]。本病应与水痘、脓疱疹、湿疹等疾病相鉴别,由于手足口病病程短暂和预后极少复发的自限性特点,常不被认识而易于发生误诊或漏诊,在诊疗过程中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由于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尚无特异高效治疗方法,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病毒,预防细菌感染,加强对症支持疗法。笔者通过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
7、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利巴韦林对照组(P<0.05),且联用组并未产生明显药物毒副作用及并发症。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脂磺化物,具有抗病毒、杀菌、退热等广泛的药理作用[5],喜炎平可抑制炎症及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减少炎症渗出和水肿,对各种感染性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可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溶解酶的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力。喜炎平与常规抗病毒西药利巴韦林联用,可明显提高抗病毒效果,有利于迅速控制病情,提高疗效,预防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5【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钅
8、容,李秀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