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4212
大小:27.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疗效观察【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通过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75%。【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我国三大致死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3年多来临床资料完整的40例中风后遗症病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他们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中风后遗症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男女之比1.5:1;年龄40~78岁,平均59岁,60岁以上者24例,占60%。 1.2病例选择40例患者均为缺血性中风,病程2~6个月22例,6~12个月12例,12个
2、月以上6例。 1.3治疗方法全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以下两方面。5 1.3.1中医治疗 1.3.1.1中药治疗(1)用0.9%氯化钠250ml,加丹参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2周或停2周后再用。(2)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可加全蝎、乌梢蛇、川牛膝、桑枝、地鳖虫、川断等增强通经活络之力,并随证加减,若小便失禁者,可加桑螵蛸、山萸肉、肉桂、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收涩之品;若下肢瘫软,无力甚者,加桑寄生、鹿筋等补肾壮筋之品;如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如患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苡仁、防己等淡渗利湿;若兼见语言不利者,加郁金、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兼
3、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若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润肠通便。服法:水煎,每日1剂,1日2次。 1.3.1.2针刺治疗(1)体针治疗:穴位选择:上肢取肩髃、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口眼歪斜取地仓、颊车、太冲;语言不利或失语取廉泉、哑门,得气后刺激2min取针,隔日1次。(2)头针治疗:根据病变部位所在分别取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足感区,让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30~32号,2~3寸长的不锈钢毫针斜刺皮下(针与头皮呈30°5角左右夹角),采用泻
4、法,留针30min,再行针2min取针,隔日1次。(3)电针治疗:刺激量逐渐加强。通电时间约半分钟,稍停后再通电半分钟,可重复3~4次,使患者产生酸麻感,并使相关肌群出现节律性收缩。 1.3.2西医治疗用0.9%氯化钠250ml加吡拉西坦注射液8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周或停药2周后再用。 全组病例治疗疗程为120天。 1.4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肌力好转2级以上,达到4级者;有效:治疗后肌力好转1~2级,未达到4级者;无效:治疗前后肌力无明显变化者。 2结果 全组病例经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显效26例,占65%;有效4例,占10%;无效10例,占25%
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75%。 3讨论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发病机理早有论述《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5[1]中风之发生,病机虽复杂,但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气虚血瘀,经脉不通乃中风发生之关键所在。在治疗时,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若不从气血
6、功能失调这方面论治,则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笔者采用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法,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使气旺则血亦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要药,辅以当归、川芎、赤芍、桃红、红花、地龙活血通络。从现代药理学分析来看,黄芪含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微量元素,川芎含川芎嗪,当归含阿魏酸、挥发油,红花含红花苷,丹参注射液中含丹参酮、异丹参酮,它们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促进血栓溶解,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2]。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也具有独到之处,因风病多在阳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取三阳经穴,以阳明经为主治关键,
7、根据经脉循行路线不同,分取手足阳经的穴位,再配以头针、电针的治疗,达到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西药吡拉西坦是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可直接作用大脑皮质,具有激活、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3]。本组病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达7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是比较满意的。【参考文献】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8.5 2邹节明,张家铨.中成药的药理与作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77. 3王宏图,张静华.新编临床药物手册.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6.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