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

ID:15183473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_第1页
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_第2页
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_第3页
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_第4页
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分析作者:陈国锋,杜运阿,沈家泰,闫志刚,俞扬【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钛板结合术后中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固定,术后予以中药活血化瘀。结果本组1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2个月,15例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良好,无钛板螺钉折断滑脱并发症。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选用颈前路钛板治疗,前路手术除可达减压复位,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特别是即可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又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地提高了植骨融合率,结合中

2、药活血化瘀治疗,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钛板;中西医治疗内固定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在手术复位减压同时采用植骨或钛网及前路颈椎钛板固定,解决创伤后颈椎不稳、防止植骨块移位或塌陷、维持颈椎高度与生理前凸和序列关系,以及提高融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我们自2007年以来采用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或钛网及前路颈椎钛板固定结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15例下颈椎骨折伴不全瘫的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1~68岁,平均42.1岁。损伤原因:车祸伤10例,坠落伤3例,砸伤2例

3、;术前Frankel分级[1]: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2例。伤后到手术时间1~6天,平均2.1天。术前患者均常规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检查。  1.2治疗方法入院后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首次冲击量30mg/kg,15min内完成,休息45min,随后23h内持续静脉给药5.4mg·kg-1·h-1,同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所有病例均颅骨牵引,牵引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神经系统改变,一旦出现呼吸困难或神经症状、体征加重则停止牵引。8  患者仰卧位,气管内插管全麻后,双肩背部垫高,颈部略后伸,宽胶布交叉斜拉双肩,于颈部右前方横行或斜行切口,沿内脏鞘和动脉

4、鞘之间进入,显露病变椎体或节段及其相邻上、下各1个椎体。切除骨折颈椎的上下位椎间盘,咬骨钳于伤椎椎体前方开槽减压,两侧以颈长肌为界,最后用小枪钳或刮匙将椎体后缘连同残余椎间盘、骨折片等致压物彻底清除,使减压节断连成一长方形骨槽。完全减压后,撑开器作适度的撑开复位,彻底止血,取自体髂骨一块修成相应楔形形状后,或剪取长度合适的钛网内植松质骨,植入减压后的骨缺损处。在C臂X线机监视下选择一适当长度的钛板预弯后放置于椎前,依次行钻孔于钛板上、下两端呈对角,各旋入2枚松质骨固定螺钉,螺钉的角度分别向头、尾两侧各呈15°,螺钉拧入病椎的上下正常的椎体内。将2枚锁定螺钉分别拧入上、下各一

5、对松质骨螺钉之间以防止螺钉后退。完成钛板与椎体固定,最后通过钛板表面,于适宜的位置置入1枚固定螺钉,以固定植骨块或钛网。  15例患者均予以汤药内服,以益气活血的圣愈汤为基础,为炙黄芪12g,党丹参各12g,当归9g,赤白芍各12g,川芎12g。再行辨证加减:脾肾亏虚者,加山萸肉9g,生熟地各9g,淮山药18g等;痰瘀内阻者,加杜红花9g,桃仁9g,鸡血藤15g,制南星9g,半夏9g等;经脉不遂者,加柴胡9g,地龙12g,蜈蚣2条,穿山甲9g,桂枝9g等。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2结果  本组15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2个月。本组无脊髓、大血

6、管、气管、食管意外损伤等术后并发症。植骨于术后3个月均获得牢固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体高度、生理弧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钢板螺钉位置正确可靠,无松动。8  神经功能评价:B级恢复至C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B级恢复至D级3例,D级完全恢复2例,C级完全恢复5例,A级恢复至C级1例,A级1例恢复欠佳。  3讨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诊疗困难,预后较差,主要表现是颈椎排列序列异常,颈椎生理曲度中段,反屈成角畸形,椎体及椎间高度丢失,椎管容积改变,颈椎生物学稳定功能丧失,因此,治疗应恢复颈椎序列,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彻底减压,重

7、建颈椎稳定为基本原则。在颈椎内固定广泛采用之前,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带来的后果是已恢复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的再丢失,导致颈椎后凸畸形及与损伤椎节邻近节段的继发性退变。传统的颈椎牵引主要缺点有:(1)颈椎复位困难,甚至不能完全复位,或复位后再脱位;(2)不能直接对受压脊髓彻底减压;(3)在牵引过程中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4)椎体高度不能恢复,颈椎生理弧度改变,造成创伤性颈椎病;(5)长时间卧床,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伤者的康复。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学者[2,3]相继报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