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82756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妊娠期糖尿病结局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妊娠期糖尿病结局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我院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GDM患者与同期健康孕妇的妊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为57%,明显高于对照组2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GDM规范化治疗,平稳控制血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危害,降低母婴并发症和减少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减少产妇及其后代远期患病率。【关键词】妊娠;糖尿病;妊娠结果;母婴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及妊娠前已有的糖尿病(DM),G
2、DM可使孕妇及婴儿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须引起重视。其危害程度和DM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现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GMD患者54例为观察组,同期间入住的健康孕妇随机抽取100例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观察组年龄20~38岁,平均29岁;初产妇34例,经产妇20例;孕周36~40周。健康对照组年龄19~37岁,平均29岁;孕周35+4~40周;初产妇60例,经产妇40例。5 1.2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1)
3、血糖测定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可确诊糖尿病。(2)OGTT:空腹12h后,口服葡萄糖75g,其诊断标准:空腹5.6mmol/L,1h10.3mmol/L,2h8.6mmol/L,其中有2项或两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仅一项高于正常值,诊断为糖耐量异常[1]。 1.3治疗54例确诊GDM患者均予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其中8例联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用量根据血糖调整,直至血糖控制满意,另有8例为孕32周后才出现血糖异常,临床行规范化治疗。 1.4胎儿检测情况孕28周后嘱孕妇每日数胎动2次,32周每
4、日数胎动3次,每次30min以上,每周例行产前检查。孕28周后每2周1次B超,孕32周后每周1次B超、NST检查,以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及胎盘成熟度、羊水生成情况等。 1.5终止妊娠时机及方式母体血糖控制良好,无心血管病变及高血压病,胎儿发育正常,可自然临产,且试产时间不超过40周。孕母血糖控制不佳,胎盘功能低下,胎儿发育不良或有其他并发症,在促胎肺成熟后尽早终止妊娠。妊娠合并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指征,有巨大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不正及其他产科指征,应行剖宫产。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者,多需提前终止妊娠,常选择剖宫产。5 1.6统计学
5、处理用χ2检验方法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妊娠并发症比较见表1。表1两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比较例(%) 2.2两组综合指标比较见表2。两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果围产儿并发症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妊高征差异无显著性,其他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并发症发病率均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两组妊娠各项综合指标比较例(%) 3讨论 通过对上述临床结果分析,GDM对母婴健康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妊娠期糖尿
6、病会导致母儿并发症明显增高。5 由于妊娠期的糖代谢由胎盘泌乳素、孕激素及雌激素等作用下,使孕妇出现胰岛素抵抗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糖耐量下降,从而导致糖尿病倾向,而多数GDM孕妇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在妊娠中晚期才出现血糖的异常。因此,要重视早期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加强妊娠期定期血糖的监测,有高危因素尤需重点监护。不仅空腹更要重视餐后2h血糖监测,以及早发现、治疗。GDM对母婴的健康影响之多,其主因与糖尿病病情程度、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妊娠期,高血糖持续经胎盘达胎儿体内,相继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肥大,胰岛素分泌增高,继而发生高胰岛素血
7、症,胎儿血胰岛素和血糖均增高,促使肝脏的糖原合成,脂肪合成,胎儿生长加速,耗氧加大,易致宫内慢性缺氧及胎儿过大。妊娠早期高血糖具有抑制胚胎发育作用,造成胎儿发育不良,可致畸形[2,3]。过高的血糖高渗性利尿,使胎尿增多,导致羊水过多,易致胎膜早破,所以控制血糖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显而易见。 妊娠期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制定合理的食谱,结合运动疗法,必要时结合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理想,对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减少新生儿发病率的关键,能明显减少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妊娠糖尿病患者将来
8、发生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机会明显增加,再孕复发机会大,应注重日后的随访和血糖的监测。【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162.5 2SchollTO,SowersMF,Ch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