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79974
大小:243.50 KB
页数:72页
时间:2018-08-01
《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的难点及策略继续教学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竞相绽放。课堂上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2.珍视学生真实的独特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正如叶老师评点学生时所发之言:有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有着各自的焦点。其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授课老师非常可贵的一点是能打破教参和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述。3.呼唤真语文的回归。知识技能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若把目光仅局限于此,语文课成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课,那么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知识的“仓库”。一篇精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个个题目,学生可能因此掌握了“知识”,却失掉了兴趣、激情与灵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
3、课上,品味优美语言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感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此外,这堂课所体现的新型师生关系也颇值得一提。教师以真诚的话语、宽容的态度、赞美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六、资源链接[链接1]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李德树同志认为新课程新在以下方面:一 理论新。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有:1、终生教育思想。考虑启蒙教育阶段的特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基础教育阶段只能做基础教育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
4、人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学会学习。2、学习化社会思想。加强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3、大众教育的思想。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标准。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4、主体教育的思想。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人在“科学理论”压抑下主体精神
5、的失落,在文科教育中也表现甚为充分。对文科教育的新认识: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文科教育的过程是分解的教育,更是整体的教育。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更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5、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
6、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7、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观念新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
7、实践的课程观。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